额尔古纳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清朝高安的第一都 [复制链接]

1#

工作之余,茶间饭后

欢迎进入《高安寻古》

浏览《高安寻古》

了解高安历史

免费订阅《高安寻古》

查阅本号往期文章

请点作者旁边的蓝色

高安寻古

本号上一期发表的《家庄村与里团都》一文中,笔者介绍了高安乡间人居点的命名用字,对于“里”、“团”、“都”的解释,笔者认为“都”,是清朝县以下的乡村行政区划名,位于“乡”以下。“都”以下还有两级:“团”和“里”。这里顺便说明一下,原以为“团”在高安没有作地名的实例,结果得感谢读者伯牙为我找到了一个:黄沙岗镇的“铁团”村。据《高安县地名志》介绍,还是宋嘉定(-)年间,因为琴岭采石烧石灰,需大量使用钢钎等铁器。于是不少铁匠聚集于此,形成铁业团体,故名“铁团”。

另查网络资料得知,“团”在元代时就出现过,实际上就是后来的“里”。也有学者称“团”是在清道光年间“团练”组织兴起时出现的地方自治单位。一般以盗匪作乱较为突出的地方有“团”的划分。通常是一个地方片区内,若干个自然村自发抱“团”自保,以抵御外敌入侵或阻挡匪盗骚扰。后来“团”演变为“图”。“里”则相当于现在的“行政村”,古代称“官村”。

在清同治十年(年)的时候,高安共有17个乡,46个都,个图,个里。在古《高安县志》里,“都”和“里”的划分较为明确,“图”的划分则很模糊,只告诉每个“都”分几“图”,没说明每个“图”包括哪些“里”。如果非要揣测清楚,那就要以实际地理形势作参考,或许能够判断出个大概来。因为古时候划分行政区域主要是依据地理形势和土地多少、人员众寡来进行的。

例如第一都,其包括的范围,就是西、北两面以自然水体杨溪水和锦河水为界,东、南两面以自然山体赵家山和上连山为界环绕一圈而成的范围。具体说来,就是今天筠阳街道所辖的东门、左桥、清湖、茜头、杭桥五个村委会全部村落以及院背、新沙两个村委会大部分村落,还包括今蓝坊镇长坪、长乐、新社三个村委会所辖全部村落以及漆溪村委会所辖的部分村落,都是清朝第一都的管辖范围,属于信义乡。

在这片区域内,如今总共拥有11个行政村,个自然村,但在清朝县志中,只有6个“图”31个“里”。对照现今的行政区划,上了清朝“里居”名册的,今筠阳街道杭桥行政村10个自然村有“金家塘”、“潮沙”、“唐家”(古名“湖西”)、“艾家”(古名“栎山”)、“漆家”(古名“牛路”)5村;清湖行政村9个自然村有“甘家”、“朱家”、“钟家”、“舍背”、“烟坊”(古名“鄢坊”)5村;

左桥行政村14个自然村有“陶村”、“来苏”、“金沙”、“左桥”、“下弦”(古名“夏贤”)5村;院背行政村23个自然村中只有“程家巷”、“白沙敖”、“合罗巷”(位于小株桥附近,姓汪)3村;茜头行政村12个自然村只有“后茜”、“山背”2村;东门行政村12个自然村只有“珠山”(古分“珠山黎”、“珠山高和熊”2“里”)1村;新沙行政村12个自然村只有“小湖”1村。

今蓝坊镇长坪行政村10个自然村没一个进入清朝县志的“里居”名册;长乐行政村12个自然村只有“儒会”(古名“泸溪胡”)、“堆上”2村入册;新社行政村14个自然村只有“大安”、“周巷”2村入册;漆溪行政村10个自然村只有“塘溪”1村入册。如果要将现在的11个行政村范围分成清朝时的6“图”,据笔者臆测,大概“长乐”“长坪”2个行政村范围可算一“图”;“新社”“漆溪”2个行政村范围可算一“图”;“新沙”“杭桥”2个行政村范围可算一“图”,其余“院背”、“茜头”、“左桥”三个行政村范围各算一“图”。

如今的个自然村,在清朝却只有31个自然村记录在册,那剩下的93个自然村是不是可以不受行政约束呢?这倒不是。其实这31个记录在册的自然村“里”,就相当于我们现代的行政村。因为在古今官方行政区划记录中,尤其是地方政区地图中,标记的都是行政村,即古代所称的“官村”。自然村如果不是作为地理坐标参照,大都不会全盘照录的。而且,这些入记在册的自然村都是土地和粮赋大村。这些“里”不仅收缴本村的粮赋,还要负责征收周边相邻自然村的粮赋。

本文完

感谢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