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m.39.net/pf/a_4325366.html本文郑重声明,文中所有涉及壁画,雕塑照片均拍摄于博物馆仿窟、临摹壁画,无一与真实洞窟有关,请挑剔的杠精、好事的事妈绕行!
我跟网友“莹”有一个共识,如果你对石窟有热爱却又摸不到门道,一个好的讲解员几乎能让你瞬间开窍,他们是打开石窟之门的钥匙,就如一位好的老师,让人受益终身。偏巧,去年我和她都在榆林窟遇到了属于各自的启蒙老师,在他们的帮助下,我们开启了可能会伴随一生的石窟之旅。
而今年,我在继去年在莫高窟遇到一位老一辈讲解员叶琳老师后,又碰到了一位热心又热情的新一代讲解员姚小哥,帮我圆了一个梦寐以求的心愿,还带给我诸多崭新的石窟知识。
今天的故事,就属于这两位,一老一少的石窟讲解员。
榆林窟杨爷:把壁画讲得“活”起来的人
为让大家一睹杨爷风采,我也只好把带有我的照片发出来,就不干那种用卡通脑袋遮挡我脸的幼稚事了,主要还是看他,我能不能看一点都不重要。要进榆林窟,记得按这脸找他就对了
去年,我带着少得可怜的石窟知识和闺蜜犹豫再三,在“来都来了”的思想作祟下,决定花个高价进一把榆林窟的特窟25窟。听说若同意等半个小时,就可以碰到一位资深老讲解员时,我俩毫不犹豫答应了。等待中,负责调配工作的张老师怕我们寂寞,还特意安排了一位实习的小姑娘陪伴。可能是女人的八卦与生俱来,原本略感陌生和尴尬的我们三人,在听她聊起即将接待我们的这位杨老师的八卦时莫名熟络起来。听她说,要进的25窟里,杨老师特别欣赏其中一尊菩萨,说其精美程度可见画工用心之至,就如画自己的“梦中情人”一般。这句话几乎是每讲必提,年轻的讲解员们私下议论开玩笑说,那未必是画工的梦中情人,有可能是杨老师自己的。也就是这么个玩笑,顿时提升了我们对接下来这位老讲解员的好奇心。
杨晓勇老师,一级讲解员,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24年有余。个头不高,其貌不扬,标准的邻家大叔模样。石窟的大铁门就是他变身的钥匙,门外,他语气温和,慢声细语,但只要一进窟,声调立马上扬八度,铿锵有力,绘声绘色,心中眼中只有那个绚烂的佛国世界。我们的那次讲解里,他把窟里对我们来说陌生又庞杂的知识讲得通俗易懂,不是单纯地背诵已有的讲解词,而是加入了很多和我们现实生活有关的片段,仿佛那些历经千年的人物顿时从壁画中走进了我们日常生活,顿时活灵活现起来。当然,最后他还是不忘提及他的“梦中情人”。我和闺蜜会心一笑,从那时起,那个陌生又冰冷的艺术世界对我们而言变得亲切又美好。于是,原本只打算来敦煌打卡的闺蜜也开始渐渐对石窟感兴趣,在接下来的几天旅程中,我们的话题从吃喝玩乐,变成了对石窟艺术的赞叹和探讨。而我,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买了很多有关莫高窟和榆林窟的书籍,努力记住其中的知识点,希望有机会再探时不再一无所知。
榆林窟外景,苍凉有苍凉的美
我对石窟的兴趣,应该说是源于莫高窟,而始于榆林窟。我于前者总觉得神秘又遥远,我于后者总觉得亲切又熟悉。对于这种奇妙的感觉,一开始归结为前者的博大精深,但后来我想,完全是因为杨老师的精彩讲解。能让小白瞬间开窍的,一定是好老师。二访榆林窟,与其说是为了趁特窟涨价前看完所有精彩,不如说我更期待再次聆听杨老师的讲解。这点在我出发前得到了印证。
出发的前两天,窟里传来噩耗,与特窟25窟齐名的3窟维修关闭,开放时间待定。这个巧合按理说我应该觉得是晴天霹雳,但居然自觉尚可接受,遗憾终归要有,就当留个念想。但此行必然要再找杨老师讲这事,雷打不动。
来,体会一下杨爷口中念念不忘的梦中情人的风采,千年烈焰红唇的性感岂是现在庸脂俗粉可比拟的?
从去年回来,我千方百计在微博上求助网友终于找到杨老师全名,为的就是今后再访争取还能找到他。命运对我还是不错的,除了跟现任讲解员小席熟络外,还结识了一位已经从榆林窟离职的谢小哥,偏他跟窟里上上下下熟,还热心地答应帮我询问我出行时杨老师的排班。就这件事,我前前后后麻烦了他近一个月有余,时值淡季窟里讲解员排班时有变动,我准备听他一声招呼,立马进窟。就我两脚刚踏上敦煌土地还没站稳时,前方探子来报,明天杨老师值班,要去赶紧,否则时效不保。原本还打算歇两天,定定神,准备下进窟的情绪的我,一听这消息,免了一切繁文缛节,魂还没定,就赶紧确定好了转天的包车。
榆林窟特窟25窟,观无量寿经变中的经典乐舞场面,摄自瓜州博物馆
极度靠谱的谢小哥在我还没到榆林窟前就把杨老师的电话给了我,按他的指示,我在买好了门票后,拨通了杨老师的电话,他在开会,并称如果我等不及,可以安排他人。我此行重中之重的榆林窟就是冲着他去的,岂可擅自换人?我表示非他不可,可以等。他来接待我时,时值正午,赶好是个饭点。我识相地让他吃了饭再讲,但他却坚持立即开始,不然时间不够。淡季,洞窟工作时间调整,下午4点就要下班,而杨老师的讲解是出了名的超时,据说他讲到“嗨”时,那绝对是把一个特窟讲解限时15分钟的规定抛在脑后的,一个多小时是常有的事。看样子,他对自己的“违规操作”还是很了解的,我当然求之不得。
不久后,我便和另外一位同参观特窟的女士一同接受了杨老师的教诲。(有关石窟里的故事,我将在此后的文章续写,此处就不再过多赘述)关于杨老师在石窟里的讲解,还是那句话,照本宣科绝对不是好老师,只字不差背出来讲解词的,也绝对不是好讲解员。能把生僻又枯燥的知识讲到接地气,近生活,活灵活现,让人身临其境,犹如入画一般的,才是高人。
可能是我一年的知识储备,加带了问题和目的进窟,自我感觉跟杨老师的距离感不强,他解答我很多困惑了我一年的问题,带我去了我特别想看又开放的洞窟,还给我讲了很多精彩却又隶属非开放洞窟里的知识。最后,也许是出于对我虔诚的奖励,他给我开了个小灶,指给了我一个洞窟平时不太讲解的看点,当年画工作画时留下的色标。尽管那些标着“丹”、“赭”、“朱”等字样的色卡已经在岁月的磨砺下看不出来颜色的差别,但终究它们是那段历史的鉴证,是古代工匠辛勤劳动的痕迹。
榆林窟特窟25窟中,一尊美丽的持莲供养菩萨,摄自瓜州博物馆
3个特窟,从12点进窟到下午两点半结束,历时2个半小时(由于普窟我去年基本都看过,除去两个我特别想看的,他额外给我讲解外,其他的均走马观花,主要精力还是集中在了特窟里)。整个过程里,他一直是气定神闲,中气十足,滔滔不绝,对我偶尔插嘴的提问也是有问必答,我对他这无论是体力上的,还是知识上的“底气十足”真是万分钦佩。去年同来的闺蜜也惦记着他,为了向她炫耀,我于参观结束后力邀与杨老师合影,他爽快地答应了。一切结束后,他略带歉意表示要去“咪西”了,我可以自由窟中参观。
然而,我和他的故事并未结束。谢小哥曾无意中透露给我,窟里上了年纪的人有个不成文的老例,称呼都是姓后加个“爷”,那自然,杨老师就是杨爷了。其后的日子里,我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