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尔古纳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敦煌舞里的文化自信罗朝正老师课堂实录 [复制链接]

1#
小孩子得白癜风的原因         https://m-mip.39.net/nk/mipso_4595383.html

写在前面

罗朝正老师是敦煌舞者王曼淑老师的灵魂伴侣,也是我们梵舞敦煌的“大家长”。以下文字,乃谢乔书根据罗老师在“梵舞敦煌公益群”内的语音讲课整理而成。全文余字,内容如有错漏,欢迎指正,恳请不吝赐教。此外,末学只是一个文字“搬运工”,文章所收到的“原创打赏”,将悉数转给罗老师。感谢诸位爱的供养!

唐密真言宗阿闍黎罗朝正

字中孚,号钰熹道人,别号无量山人,笔名香溪尘客,法名济荣。

学者,国学传承者、诗人、唐密真言宗阿闍黎。云南景东人,现客居深圳。常借释、道之云履,畅游山海间。足迹几遍华夏山河名胜与印度各大圣地。

曾于法门寺佛学院研教旨、印尼普门寺习律仪、彭州佛山古寺修唐密、香港真言宗莲池凈院受密要。复以云水之身参游于寺、观、书院之间,游清虚于炉火之外、赞大同于修齐之中,而于深圳梧桐山课徒授学。

每因心志所感而随作之诗、词、文、赋,与乎阐演儒、释、道三教之义理篇章,有好事者辑成《国学探微——滇人钰熹集》于香港梓行。

敦煌舞里的文化自信

相信去过国外的人,大多会有跟我类似的一些感受——不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的人民),普遍对“中国人”的印象相对要差一些。也并不是说就一定不好,但是大多数综合下来的话,他们对中国人的印象是稍微有点“不好”的。我这个话说得是非常保守的了,其实有的地方是不太欢迎中国人的。

可能“信息不对称”的原因吧,有的国家对中国的宣传还停留在上个世纪的80-90年代。所以,有人会认为中国“贫穷、落后”(当然,现今之中国已然不是这样了)。但是,他们又会发现,到他们国家去的中国人是“有钱”的;但是,他们也不太看得起这些(有钱的中国)人——因为普遍“素质”不高,“土豪范儿”的会比较多。所以就导致了有的国家和地区的人,对中国人印象不好。

当我们走出国门....任何一个人,到了别的国家去,不论他有没有接受“爱国主义”的教育,不论他愿不愿意代表这个国家,或者说,他有没有资格“代表”这个国家,他都已经在“代表”这个国家了——因为你是中国人。所以,你的一言一行,要不,给中国人增彩,要不,给中国人抹黑,不外乎就这两种情况(当然,也有“不好不坏”的啊)。而且,“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我并不是说外国就样样好,他们也有他们的不足之处,但如果讲到“综合国民素质”的话,我们确实有待提高,这是一方面的问题。还有另外一方面的问题——外国人很难在中国人身上找到一种“不一样”的文化。

比如说,生活在国外的人,外语会比较好。当他一门心思地学一门外语的时候,他同时也会学习这门外语所蕴含的“文化”。特别是“英语”,在中国是比较吃香的,学的人是最多的(确实,你会说英语的话,在全世界是比较容易行走的)。

当今之中国,我们的文化整体是偏“欧美”的,这一点毋庸置疑。我们学欧美的科学技术,这个无可厚非。相互学习嘛!人家的长处我们要学。但是,如果在文化、艺术上,我们都全盘地、全面地去学习欧美的话,那么,我们将失去我们的“民族性”。如此一来,我们在世界上将无立足之地。

有很多人认为,欧美文化是当今社会之“主流”,我们学习英语、学习欧美文化是为了更好地融入世界(地球村)。这个没错,但是,你融入以后,如果你的“民族性”没有了,变成一个没有灵魂的人,这是很悲哀的。毕竟,“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反而,你看看欧洲那些小的国家,你看看日本,你看看韩国,包括作为华人的新加坡,是他们“融入”国际社会“融入”得好呢,还是我们“融入”得好?肯定他们融入得好啊!但是,日本有丢掉“民族性”吗?没有。全世界都知道,日本是很有“个性”的——穿着和服,练着剑道,栽着樱花....

二战失败以后,日本以“国礼”的方式,向美国、向欧洲各国,往全世界赠送樱花的花苗。十来年以后,全世界都开遍了日本的樱花(包括中国的西安、武汉和昆明)。

我并不是说“樱花”有什么问题。樱花本身没有问题。但是,你知道“樱花”是什么花吗?在日本它象征着什么吗?有人说,樱花是日本的“国花”——错了!日本的国花不是樱花,是菊花(日本的国徽就是菊花);因为菊花是天皇的象征。

但樱花为什么那么有名呢?樱花是日本的“武士”之花。它热烈绽放,花期短暂,就像武士一样,献出生命也没有关系。武士就像樱花这样热烈绽放,生命短暂也没关系。所以,樱花开遍的地方,日本人一去,链接的就是日本的精神,是日本的文化自信。

世界上很多地方的樱花,是日本政府通过“国礼”有意识地去赠送出去的,这就是日本人在建立他们国民“文化自信”的高明之处。

你想想看,一个“二战”的失败国,到现在连正规军都没有(日本到现在只有“自卫队”,军旗是收在联合国的),按说是非常颓废和沮丧的。那么小的弹丸之地,跟全世界开战,国家已经亏空得不成样子,人心沮丧,士气低落,从“打鸡血”到跌入谷底...但是他短短几十年(尽管有美国的扶持,想要制衡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力量,其实日本人也知道美国人的意思,但他们也争气),很快就变成了发达国家,世界第二。

尽管我们现在的GDP超过了日本,但是综合起来的话,我们跟日本还是相差甚远的。因为,日本的“世界第二”,是扎扎实实的世界第二,我们中国只是GDP“世界第二”。当然了,主要原因也是我们国家大、人口多,发展不均衡也很正常,我们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也是很不错的。只是说,综合起来,确实跟日本差很多。

那我们就要研究了——为什么日本能这样?作为一个国库被打空的“战败国”,短短几十年就能迅速崛起?你说有“外援”的支持,韩国也有啊(包括我们宝岛台湾也有啊,不成器的“蒋氏家族”曾经也是“亚洲四小龙”,后来干趴下了)!美国在扶持日本的同时,也在扶持韩国,对吧?但是韩国就没有日本那么争气。综合国力、经济实力跟日本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没办法比。为什么就没有日本这么牛呢?

反复研究日本的文化,我们发现一点——日本人很自信。而我们从年以来,严重缺乏自信。

因为我们严重缺乏自信,所以就出现了两个极端:要不就像胡适和鲁迅这样的,主张全盘西化,干脆连汉字都不要用,样样学欧美,自己的东西全是垃圾。(这样极端的思想肯定是不对的。华夏文明是全世界唯一年传承下来的文明啊!所以,胡适、鲁迅他们的目光是短浅的)。要不,像辜鸿铭这样的,认为西方的全是垃圾,中国的全是宝贝....不是这个极端,就是那个极端,很难折中。

孔子说过一句话,“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中行”(行中道)是很难的;一旦“狂狷”、狂妄了,就容易走极端。事实上,中国从年以来直到现在,民族的自信心、文化的自信心,还没有真正建立。所以,“习大大”现在提倡,我们要有“文化自信”——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

重拾文化自信,首先要找到“信仰”。不管你信祖宗、信什么都可以,你得有个信仰。你以“信仰”作为基石,“文化自信”才会有。所以,习大大提倡“继承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寻找民族的信仰,重建我们的文化自信”,这就是顺应时势。中国发展到今天,如果再不找回自己的文化自信,我们就会像一部很发达的机器——尽管很发达,但是没有灵魂。

以孔子的教育思想,也是先“富之”,再教育之。他绝对不是说要“勒紧裤腰带”去搞教育、搞文化,因为这个不现实。佛法里边也主张“福慧双修”。先修福,再修慧(当然啦,最好是同时修);但如果你连福报都没有了,智慧就免谈。所以,不管“世间法”或“出世间法”,先要吃饱饭,起码有点儿福报,再谈关于文化和智慧的事情。中国的发展也是如此。

年(庚子年)以来,中国就倒了血霉了。年,又是庚子年,八国联军侵华....这个“国运”哪,就一直是各种的灾难重重。到了年,伟大的毛主席领导我们“站了起来”。

大家千万记住,确实“只有共产党能救中国”,在当时是这样的。国民党为什么救不了中国呢?因为他们是军阀收编过来的,他自己的思想都不统一,内讧得厉害。一个军心不统一的军队,肯定是一击即溃,一溃即散;一个军心不统一的政府,他也没办法“拧成一股绳”来干大事情,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当年共产党多万的军队,国民党多万的军队,而且武装到牙齿(美式装备,飞机、大炮样样有);为什么军力和装备悬殊这么大,反而共产党能“得天下”呢?一句话:“民心向背”。民心所向在共产党;民心所背在国民党。就这么一个道理。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间也经历过很多苦难的事件,但整体来说,确实上下凝聚一心。共产党让我们的国家不再分裂,不再分散,全世界华人主要的凝聚力都凝聚在中国大陆,台湾则慢慢失去了凝聚力....我们重回了联合国,在世界上有了话语权。这些,都要首先感谢伟大的毛主席,让我们“站起来”。

然而,中国这么大,人口这么多,这辆火车要扭转过来,肯定是要绕个大弯的,转急了会翻车的。所以,经历过了各种(苦难),就到了“邓小平时代”,让我们“吃饱饭,富起来”。

“吃饱饭,富起来”的那个年代,只能是“黑猫白猫”的理论。因为,如果不是“黑猫白猫”的理论,没有人敢去干。“黑猫白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思想解放了,OK,大家敢干了。慢慢慢慢的,经济发展起来了。但是,回到我们一开始说的那一幕,大多数变成“土豪”了。

很多有钱人摆脱不了“土豪”两个字,是现在中国大致的一个社会现象;少数有文化又有钱的人,他们的文化又偏西方。所以,这两拨人一出去(国门),确实很难让外国人看到我们中国的文化。

历史的车轮走到今天,“习大大”顺应时势来领导我们,必然要肩负这个历史使命,于是他就提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要继承我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要有文化自信。唯有这样,国家才会真正的强大,真正的富强。这是迫在眉睫的。

说到这儿呢,跟大家分享一个你们曼淑老师亲身经历的一个小事件。当年她在印度参加“宗萨仁波切”的一场法会。宗萨仍波切是世界上非常有名,也是比较特别的一位佛法大师。他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师”,还是个电影导演。他的弟子各种背景,各个的国家的人都有。法会结束以后,大家都来做一个艺术的供养,供养佛菩萨~就像昨天我跟大家说的(乾达婆和紧那罗作为乐神、舞蹈神、花香神和歌神,在佛陀讲法之余散花、奏乐、起舞、歌咏)。

那么,你们曼淑老师就想:我要表演一个什么样的节目呢?我要以什么样的一个舞蹈形式出现在众人的眼前呢?尽管她的印度舞学得很好,肚皮舞还曾经荣获世界冠军,如果跳这些,肯定很“拉风”;但是她一想啊,这些代表不了中国。于是,她就做了一个小编导,从印度舞、肚皮舞的元素跳到敦煌舞。敦煌舞其实也是一个融合的一个舞种,只是一看就知道,那肯定是中国的!它是以中国的文化精神作为一个主导,吸收了中国、印度的和少数民族的舞蹈元素,是博采众长,融为一体的中国舞种。

那么,当曼淑老师跳到“敦煌舞”这一部分的时候,宗萨仁波切就眼前一亮。等表演结束以后,宗萨仁波切亲自过来跟她说:“你是最棒的舞者!”

为什么宗萨仁波切会这么说?为什么“敦煌舞”能够这么打动他呢?因为宗萨仁波切就认为——任何一个民族,去做他自己本民族的艺术才是最有感染力的。因为,这门艺术是这个民族千锤百炼传承下来的,它一定特别符合这个民族的文化,甚至包括生理上的先天条件。

比如说,我们也有非常优秀的芭蕾舞的演员,但始终没有俄罗斯的好。因为“芭蕾舞”的那种舞蹈的元素,文化的背景,确实比较适合金发碧目的舞蹈演员们去演绎。中国人跳芭蕾,当然也可以跳得很好,但总感觉缺乏那种神韵,毕竟文化背景不一样。

所以,宗萨仁波切后面开示的时候就说了,他说:“你们中国人,好像对外展示自己本民族文化的人很少。”大多数舞者跳拉丁、肚皮舞,没错,OK,跳得也很好,但有个问题哦,这个不是你们本民族的东西啊!

宗萨仁波切很喜欢听古琴,因为古琴特别能代表中国的文化。这个不需要语言,只要用耳朵聆听,你聆听到的就是我们华夏文明的东西。艺术就是这样的——艺术的表达超越了语言,因为那是心里边直接流淌出来的。

在舞蹈的时候,每一个舞蹈动作都是千锤百炼的肢体语言。它所要表达的,就是这方热土、这方人民对生活、对人生、对宇宙的理解;而舞蹈这种表现形式,一定要这方热土的“人”亲自去表现,才会淋漓尽致。如此呈现出来的艺术效果,只要是心还没有彻底瞎掉的人,都能感受到——这就是艺术的力量。

文化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这种无穷无尽原动力,能创造出一切的可能。为什么建立“文化自信”如此之重要?因为,你只有把自信建立在自己的“文化”上,你的自信才是真的“自信”。不然,你都不知道自己的祖宗姓啥,你的自信从何而来?一个中国人,从小学习西洋文化,你固然可以学得很有教养,很有修养,很有素养,这没问题;但是,当你面对世界民族之林的时候,你将以哪一张脸孔面对他们?

去年,习大大去了一趟敦煌。他的目的不言而喻。现在正是我们如火如荼地构建“一带一路”的关键历史时刻。“一带一路”不能仅仅是“经济”的,对吧?肯定也得是“文化”的啊!

为什么会有“敦煌”的存在呢?不就是因为“文化”吗?如果仅仅是通商的话,当商业不繁荣了,也就什么都没有了。当然,肯定是“商业先行”。历史上就是因为先有了商道,张骞出使西域以后,把这个商道打通了;然后大家有钱了;慢慢慢慢的,在敦煌这个重镇上,才有了文化、宗教和艺术的积淀。

“经济”尽管是带火“文化”的一个先决条件,但经济是短暂的,文化是长久的。生前富可敌国,你死了以后,大家可能基本都记不住你,历史上这样的人多得很;而文化的影响力是持久的。所以,从公元年(乐尊菩萨)开凿的第一个石窟到现在,多年过去了,敦煌所积淀下来的文化是极其厚重的。

尽管敦煌记载的文化只有多年,但它所记载的文明是绵延几千年的,因为那是世界“两大文明”之精粹啊!哪两大?一个是我们华夏文明,一个是印度文明。这两个数千年的文明,通过多年的时间,记载在了敦煌,记载在了敦煌壁画上。

40年前,高金荣老师(一个北京姑娘)来到大西北,一扎根就扎了40年。她从一张张敦煌壁画上,把每一个动作抠下来,复活了敦煌的舞蹈。所以你记住,当你在跳“敦煌舞”的时候,你一挥手就是年;一抬足,又是年——你这个舞蹈,想要没有力量都不可能。

为什么习大大倡导的“重建文化自信”,会把焦点之一聚焦在敦煌呢?是因为“敦煌”本身就是一个“大融合”的文化姿态。它经由华夏文明作为载体,融合了印度的,还有当时吐蕃(就是之前的西藏)、龟兹(鸠摩罗什大师就是龟兹人)、西夏等各个少数民族政权的文化....各种文化共冶一炉,全都融合在敦煌。

现今之中国,正需要“敦煌”这样一种文化的姿态。这是为了避免民国时期出现的,要不全盘西化,要不全盘中化。“全盘西化”的人认为,我们中国的都是垃圾,西方的都是宝贝,他不知道西方(文化)也有垃圾;“全盘中化”的人认为,西方的都是垃圾,中国的都是宝贝,他不知道中国(文化)也有垃圾——两个极端啊!

敦煌的高明之处在哪里呢?它是中国的优秀文化、印度的优秀文化和当时地方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融汇一炉,但底色一定是中国的优秀文化。所以,敦煌舞一出去,举手投足之间,没有人会认为这是别的国家的,一看就是中国的,一定是中国的,它就是中国的舞蹈元素。

高金荣老师研究多年的敦煌文化之后,提炼出四句话:“包容一切,不失自我,和而不同,美美与共”。正是因为这样的一种文化姿态(既不失去自我的、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又敢于拥抱世界,吸收世界上所有的优秀的文明),敦煌文化才能够千年万年的传承下来。哪怕因为特殊的历史原因,曾经敦煌也落寞过;但只要文明的曙光一出现,它必然再次熠熠生辉。

后来,高金荣老师把“敦煌舞民间推广”的任务交给了你们的曼淑老师;所以,曼淑老师就出现在了她《敦煌舞教学创建40年》的画册上——这就意味着,她就成了高金荣老师真正意义上的弟子。我们尽管能力有限,但一直在尽力做着符合我们使命的事情,希望能够“不辱使命”,这个也需要有识之士共同的参与。

在这里,我仅以一个“中国人”的身份呼吁大家,希望大家能够多去了解自己的文化,自己的艺术,能把自己的文化和艺术“传承”下去。这样的话,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子孙后代。将来,我们可以非常“豪横”的姿态去面对我们的子子孙孙,因为——我们继承了我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

我想,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都不是来自于一些简单的历史故事。就算你深入到中国的25部历史里边去,了解了历史上诸多的悲壮故事,以及我们本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你的“文化自信”也很难生起来。你别忘了,胡适之、鲁迅他们也是属读经史的。为什么后来会“全盘西化”呢?

可见,真正的“文化自信”来自于哪里呢?来自于亲身实践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和艺术!只有你深入实践,获得体悟以后,自信才会从你心里面流淌出来。但凡对自己的文化缺少深入体验,仅仅是通过历史、经典,仅仅从文字层面去了解的话,这个自信是起不来的。要不然,就不会出现鲁迅、胡适等主张“全盘西化”的中国人。

鲁迅、胡适他们从小也是熟读“四书五经”长大的;遗憾的是,还没等他们真正的去消化他们所读的典籍,他们就接受了西化的教育——他们留学去了。所以,他们十几年的读“四书五经”的这个过程很容易被推翻,因为还没有去实践就接受了这个西化的教育,刚好又是在年以后,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本来就信心不足的一个前提之下。所以,如果缺乏实践,就算你满腹经纶,那也是纸上谈兵,自信无从谈起。反过来,哪怕你没有满腹经纶,但你对自己的文化有实践体验,那么自信照样会流淌出来。

你看,很多的非洲兄弟敲着个鼓、high着个啤酒,在那边很自豪,自信满满。因为他们认为,这是他们祖宗传下来的文化(尽管在我们看来,他们的文化是处于萌芽状态的文化,但他们认为那是很神圣的)。而我们绵延流淌了年的文化,因为我们缺乏实践,很容易被我们轻率地给抛弃了,说是“封建迷信”,对不对?就是因为我们缺乏实践。而他们呢?敲着个鼓,跳着个舞,high着个啤酒,因为他们祖祖辈辈就这么跳下来的,所以他很自豪。非洲人在跳舞、敲鼓的时候,那种感觉,传承下来的就是他们祖先的东西,所以“自信”来自于这里。

所以,我希望大家多去实践。不管是文化、艺术方面还是修行方面,都一定要去实践,要去“行持”(按照佛法的概念叫“行持”,就是实践要落地)。只有你实践以后,才能变成你的东西;然后,所有的一切会从此而生,文化自信会因此而建立起来。

好的,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希望大家都找到自己的文化自信,做一个有灵魂的中国人。

近期课程扫码咨询

谢老猫

转发和赞赏是对原创最大的鼓励!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