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尔古纳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读我心归处是敦煌所感 [复制链接]

1#

《我心归处是敦煌》书封

初识樊锦诗先生是因为中央电视台由董卿主持的《朗读者》。樊先生身形瘦削却声亮笃定、衣着朴素却自信笃定……是我一见倾心的女性知识分子形象。

看《朗读者》而认识了樊锦诗

敦煌莫高窟这个遥远的存在,我心神往之而至今未行。听樊锦诗的娓娓道来,有历史的回顾、有人文的记忆,也有她个人58年韶华的投入,甚是感人。

上周末去“上海书展”,见《我心归处是敦煌》陈列于译林出版社和多家实体书店的醒目位置。第一眼看到就买了。倒不是因为它获奖连连,而是因为对我感到心有所系的一位女性的倾慕,所以希望了解她更多。

利用晨读、上下班路上和入睡前,一周时间快速读完顾春芳教授记录的樊锦诗自述《我心归处是敦煌》。感觉不是在读传统意义上的小说和传记,而更是听一位执着而温情的长辈深情款款地聊天唠家常。敦煌恢宏壮观的譬画不是主角,一位女性痴情不改的人生记忆才是主轴。

敦煌莫高窟壁画

樊先生的故事循序渐进地讲述了她为什么会选择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后去敦煌工作的原因,期间有多少次想逃离而不成的无奈,在敦煌生第一孩子时的惨况,不同意将莫高窟纳入甘肃省统筹管理的风景旅游区的周折,建立数字敦煌项目的自豪……读此书时我们仿佛能看到文字背后的那个小个子女人——执着又坚定、真实而诚恳。她坚持着自己认为正确的,隐忍着自己所承受着,坦然面对难以释怀的亲情上的遗憾。

樊锦诗在莫高窟的工作照

我个人读后的几点感想:

1.冥冥注定之中,命运对人早有安排。樊锦诗因为历史系高年级同学戏言“考古可以边外出游玩边工作”而在考取历史系后挑选了考古专业,是偶然也是天意。

2.没有人天生喜欢自虐,而是热爱可以帮人克服苦难。樊锦诗和丈夫、孩子19周的两地分居,其间自是苦楚无边,想逃离是自然不过的心理。可是能走而不再走,则是对敦煌之爱已经难以割舍。

3.成功而幸福的女人背后都有一个无私支持她的男人。樊锦诗先生故事里最令我感动的人物是她的丈夫彭金章教授。“相识未名湖、相爱珞珈山、相守莫高窟”,半辈子的隔空默默付出和人生后段舍弃自己事业的调迁陪伴,真不是很多以自我事业为重的男性可以做到的。樊锦诗对彭金章的挚爱与负疚自责同在,没有彭金章也难以成就今天的樊锦诗。

樊诗锦与彭金章

“舍半生,给茫茫大漠。从未名湖到莫高窟,守住前辈的火,开辟明天的路。半个世纪的风沙,不是谁都经得起吹打。一腔爱,一洞画,一场文化苦旅,从青春到白发。心归处,是敦煌。”主持人白岩松深情地宣读了“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樊锦诗的颁奖词,实在精准到位、恰好其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今年湖南省高考文科第四名钟蓉芳被樊锦诗的故事所感召,以的高分报考了北京大学考古专业,誓言将敦煌莫高窟做为此生职业目标。许多人质疑她的一时冲动,但是很少人能理解找到此生“北极星”的人的幸福。愿钟蓉芳的敦煌考古梦是一部比樊锦诗的更顺利更美好的篇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