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至少去一次敦煌莫高窟作为中国人,如果这辈子你只能去一处中国的文明古迹,我觉得这个机会也应该留给敦煌。更夸张一点,不去一趟敦煌,有种枉作中国人的感觉。为什么一定要去敦煌莫高窟呢?其实,现实生活中,真正看懂敦煌莫高窟的人并不多,但我认为敦煌是一生必打卡的地方,哪怕走马观花、到此一游也不虚此行。首先,明代的《沙州卫志》曾这样描述敦煌:“敦煌雪山为城,青海为池,鸣沙为环,党河为带;前阳关后玉门,控伊西而制漠北,全陕之咽喉,极边之锁钥。”敦煌素有“戈壁绿洲”之称,冰川融水在极旱之地造就了中华辉煌文明。其次,敦煌的壁画本身一部宏大的中国文化史、艺术史和文明史,埋着太多奥秘和玄机,具体来说,莫高窟开创于公元4世纪,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经历了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历代都有营造,而以唐最为鼎盛,被人们称为以佛教为主题的艺术博物馆。再次,莫高窟现存石窟个,壁画总面积约平方米,彩塑像多身。规模宏大的莫高窟不仅蕴藏着丰富的艺术珍品,而且包涵了中国乃至西域的中世纪传统文化的丰富内容,被称为“世界艺术画廊”、“墙壁上的博物馆”、“世界艺术宝库”,因此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之册。此外,敦煌莫高窟是集建筑、雕塑、绘画于一体的综合艺术百科全书,敦煌莫高窟壁画保存了从北魏到隋唐以至于宋元时期大量的绘画原迹,他所展示的各个朝代不同的绘画风格,构成了一部中国古代的美术史,在中国的绘画艺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也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内政外交等提供了珍贵的历史素材。敦煌莫高窟以洞穴数量最多、跨越历史最长、内容最为丰富,保存相对最为完整而闻名于世,可以毫不含糊地说,敦煌代表中国乃至世界艺术史上的巅峰水平。有人可能倾其一生也无法参透敦煌之精深博大,因此,应运而生了一门特殊的敦煌学。就像穆斯林信徒一生至少要去麦加朝圣一次,对于一个热爱艺术的人来说,一生至少要来敦煌一次。用一句时髦的话: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到敦煌不算有文化。一、敦煌到底有多惊艳?莫高窟无疑是王冠上那颗最璀璨的明珠。千百年来,这座文化圣殿令无数人前赴后继赶去朝拜,无论是生动传神的壁画,还是丰富多彩的塑像,抑或是庄严肃穆的洞窟建筑,都令人心驰神往。1.色彩之炫丽步入莫高窟最惊艳的,要数敦煌壁画的色彩,当时大部分颜料都是矿物制的,不由联想到《千里江山图》,18岁少年奇才王希孟也是用矿物质的石青、石绿上色,使山石显得苍翠而厚重,画面爽朗而富丽,色泽灿烂而强烈。因常年干燥少雨,莫高窟的洞窟封闭的,且窟口较小,阳光不能直射,壁画的颜色保存整体相对完好。敦煌用色之妙雅,即便放在今天也毫不逊色,一点不落窠臼。令人惊讶的是,岁月风沙虽改变了壁画色彩的鲜艳度,但壁画色彩明艳如昨,有点像埃及金字塔里的壁画一样,仿佛一幅幅刚画完的作品,画中的人物印象特别深,艳丽的色彩,婀娜的身姿,雍容的体态,神情端庄宁静,风格朴实厚重;人物的各种饰物清晰可见。至此,也不由想到意大利的大大小小的教堂里,无数由寂寂无名的画师创作的精彩绝伦的湿壁画,他们的水准与文艺复兴的“美术三杰”(列奥纳多·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相比,也毫不逊色,只是没那么有名气而已。怪不得有人说:一件作品的名气“取决于作品被印刷的次数”或“取决于作品被谈论的次数”。敦煌壁画最主要的色彩为红、青、绿三种颜色。早期红色为主导颜色,后来绿色和青色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大。据说太平盛世时以鲜艳的暖色调为主,而兵荒马乱时因颜料匮乏,绿青等冷色调取而代之。敦煌壁画的晚期经历了时局动荡,艺术革新,朝代变迁,民族交融和文化交流,使得敦煌壁画在绘画风格上揉入中原文化的特点,在色彩上更加趋向于温和的色调,同时壁画更注重其内容,色彩在壁画中的地位也随之降低了。2.构图之独到敦煌壁画中无论是整体布局还是局部画面,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对称式构图,一般具有主尊地位的佛占据画面绝对位置,以此为画面的中轴线,两边的人物都以对称的布局相互呼应。敦煌莫高窟壁画构图有序、画面均衡对称,在整个洞窟和墙壁上都是画,画面内容极其丰富多彩,几乎很少有留白之处,尤其是敦煌壁画继承了鸟瞰式散点透视来表现空间,画面中人物都处在特定空间内,以表现交错的时空。敦煌壁画这种平面性、装饰性与散点透视所构成的理念,形成了一种与西方绘画形式结构截然不同的布局法则。敦煌壁画满眼皆物,有的画面满得针插不进,水泼不透的地步,然而这种满的画面并不给人缭乱感。对我,真有点像我喜爱的爱马仕围巾一样,整体给人的视觉感受满而不乱、杂而有序、艳而不俗,件件堪称经典传世之作。3、内容之丰厚壁画涵盖的信息密度极高——从题材和内容上看,以特定宗教的内容作为创作主旨,壁画中也会经常描绘的耕作、游猎、婚丧,宴乐等画面,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俗和生活习惯。壁画中所描绘大量的楼台亭阁、塔寺庙祠,宫殿城池、桥梁路径,也为研究我国古代建筑提供了丰厚的宝贵资料。从形式与表现上看,壁画显示了历代名不见传的能工巧匠们非凡的创造才能、精妙的学识造诣和高超的艺术成就。无不感叹:高手在民间,人民创造了历史。敦煌艺术博大精深,灿烂无比,他所包含的价值已经大大超越了宗教范畴,多学科的形象资料价值及其产生的认识价值是无可比拟的,这也是成为世界文化珍贵遗产的原因。壁画虽以特定宗教的内容作为创作题材,但历代的能工巧匠们并不满足简单的模仿,而是站在本土传统审美的立场上,借鉴外来艺术形式进行再创造,形成了中国佛教美术的独特风格。他们以自己对生命和艺术的感悟绘制壁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意识以及对善与恶的评判。几千年中华的艺术文化的魅力,到敦煌这里,像是作了一次阶段性的集成和绚丽的绽放。对我来说,进入敦煌,看到的不仅仅是壁画,而是穿越时空,亲历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的一个个活生生的生活场景,像电影的情节一幕幕在眼前徐徐展开,想象中当年的敦煌,其热闹程度堪比长安。作为丝绸之路上的必经之路,中外商贾往来频繁,车水马龙、门庭若市,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和兼收并蓄的包容,敦煌成就了不可一世的辉煌和繁荣。然而,作为一名律师,磨破嘴皮说敦煌有多震撼,想必没多大的说服力,可借五百年才出一个书画大师张大千的慧眼,他对莫高窟的高度评价,估计肯定会让你心悦诚服。张大千是个超级“敦煌迷”,他与敦煌有着不解之缘。当年张大千大师力排众议,不顾交通不便且物质奇缺,千里迢迢率领众弟子远赴敦煌考察临摹。当张大千第一次走进莫高窟洞窟时,完全被眼前的情景震撼了:这就是他梦寐以求的敦煌!敦煌比他想象的更宏大,更辉煌!当他站在莫高窟的千壁丹青面前,顿时觉得自己的渺小和幼稚,敦煌壁画的水平之高、数量之巨,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张大千在敦煌一呆就是两年零八个月,临摹了幅壁画,还撰写了二十万字的著作《敦煌石室记》。尽管张大千也被诟病曾因临摹对莫高窟造成人为损坏,但许多人都是通过张大千的画作才认识敦煌壁画的,并为这沙漠中宁静却跃动的美而震撼和感动。他后来要求弟子们必须去敦煌临摹,认为“学艺术的人,应到敦煌去看一看,开拓自己的艺术境界。”记得前几年BBC主讲人安德鲁·迪克森看完敦煌后说:“在我们西方人印象里面,中国文化是压抑的、守旧的、无趣的,很少有个人空间的发挥,可是你要是进入敦煌洞里去看,就会发现,中国有上千个毕加索!”就连特立独行的陈丹青都认为:“毕加索要是亲眼看见敦煌壁画,也肯定会羞愧难当。”他说,“敦煌最最伟大的壁画是在公元四世纪的北魏年间,和唐宋人比,北魏人几乎不太会画画,可是北魏人的画最生动,最饱满,最天真,而且最耐看。因为北魏人具有生命的元气。”由此看来,进化论并不一定适用于绘画或艺术或文学等领域,比如,今天我们的诗歌水平不一定可超越唐诗宋词。
待续
注:图片源自网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