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我从敦煌回来了,又热又累。不过是值的。两天都泡在莫高窟,开门就去,一直呆到临近关门,前一天看普窟,后一天特窟。那种无比充实的感觉,就像一个人饿了渴了许多天的,突然吃上一顿好的,先尽所能吃饱喝足,回过头来再细细回味滋味。在回住处的路上,我还沉静在这种幸福的恍惚中,只是满足之余,我又有点失落——幸福总是来得快也消逝得快,不知下一次重逢又是何时?很久之前我就想去敦煌,却一直未成行,要么工作太忙没时间,要么就是觉得最好能有个特殊因缘而成行,不是以观光客的形式。可近一年里,敦煌热度越来越高,眼看着去的人也越来越多,门票需要提前一个月预约,特窟费也说要涨价。我就坐不住了。从兰州去敦煌,之前看了炳灵寺石窟,天梯山石窟等等,可以看这篇:除了敦煌,甘肃的这些石窟也别错过一边看,我一边思考,还未到敦煌,一个问题总冒出来:我们看石窟,究竟在看什么?自然不能只是一种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或者“打卡”,那更进一步,是为了通过石窟而学习了解历史和艺术文化?将我们从书中读到的种种知识点在石窟中一一辨别与指认?应该也不是。对普通观众而言,这种辨别与指认会让看石窟变成非常乏味,又不是来考试的!而且,认出来又如何呢?这些知识点对于日常生活也没什么用,一铺壁画究竟出自什么佛经,一个节度使的姐姐究竟嫁给了哪个少数民族政权等等,这些和我们工作生活的日常轨迹没什么关系。而当我置身在石窟之中,为那绚烂的壁画所围绕,为那些逼真的塑像所吸引时,我似乎有些明白了。事实上,看石窟最基本的还是一种审美体验。无论有没有知识背景,面对石窟中精美的壁画和彩塑,首先激发的感知,瞳孔放大,汗毛耸立,获得了对于美的一种单纯的感官欣喜和满足。进而激发的是一种探知欲——想要搞清楚石窟中画的是什么?此时,脑中的经验档案就被一一调取,关于历史的知识,关于艺术的信息,就此被调动了起来,去鉴别和欣赏,去寻找答案。此时,观看石窟就从审美阶段,到达了探索阶段,若知识储备和艺术修养足够,这种审美活动就上升成为了一种“鉴赏”活动。所以我去敦煌之前根本就没做功课,我根本不记得哪个窟号对应了哪一座石窟,我甚至连现成的画册都没翻。我就凭借着十几年前看得有关敦煌的若干书籍,纪录片,还有我积累的历史和艺术知识的储备,就怎么去了。不仅仅去了敦煌,还去了兰州,途径武威,张掖,酒泉,瓜洲,一路看石窟,看遗迹,一路吃吃喝喝。01.安西榆林窟敦煌一般有三条线路:东线是锁阳城、破城子和榆林窟,西线是玉门关、雅丹鬼城和西千佛洞,在敦煌本地,就是鸣沙山月牙泉和莫高窟。我是从兰州一路去敦煌的,先看完了榆林窟再看莫高窟。所以,当我从榆林窟出来时我就觉得,这个顺序挺好,之前河西的若干个石窟,就像开胃前菜,让人从原来城市的节奏和情绪中摆脱出来,进入了一个“看窟”的状态中,而对于石窟的欲念也被吊了起来。再到了榆林窟则是西餐中的头盘,通常是汤或色拉,以一种轻捷而浓缩的精彩,让你适当垫了垫饥,却绝不会饱足,它的存在是让你有所准备:接下来大菜就要上了。但事实上,看完莫高窟之后我又觉得,先莫高窟再榆林窟也不错,榆林窟可以作为序曲,也同样可以作为尾声,可以作为头盘,也可以作为甜点。在莫高窟获得了精神满足之后,又在榆林窟有个意料之外彩蛋,有个bonus,那种感受也很妙啊。说来说去,其实我想表达的,就是榆林窟并不会被莫高窟所包含,看完了莫高窟再看榆林窟,你不会有一种都看过了的感受。无论是壁画还是彩塑,事实上榆林窟都有自己的特色,包括那四个特窟,也是莫高窟里所没有的,榆林窟虽然包含在敦煌石窟的体系里,但相对独立,有自己独特的精彩。榆林窟门票40元,可以看四个普窟,特窟一百一百五不等,4个特窟:2窟25窟4窟3窟全看,一共元。游览的方式和炳灵寺石窟等等不同,是进入石窟区域后,在一处排队,等人数够了就由讲解员带进去,跟着他看听他讲解。莫高窟以前也这样,后来才分了AB票,从九层楼也就是96号窟分两边,半边是A票,由讲解员带着看8个窟,另半边是B票,能看4个普窟,流水席式参观,讲解员在一边讲,或直接播录音,游客没法停留,和前两年去故宫看《清明上河图》差不多。当然还有C票,就是只看数字片不看窟。这次榆林窟,我的4个普窟一般,第一个涅槃窟和第二个清代塑像求雨的窟,这是让会觉得是不是走错了地方?就像去西安去了假兵马俑,心底升起一个问号:什么玩意?我大老远跑来就为了看这种?缺乏诚意啊!不过票价40元也就算了。好在接下来特窟就精彩纷呈,所以,建议以后来榆林窟普窟也别看了,节约时间,直接特窟。25窟,前室和甬道是五代重修,主室四壁壁画保持唐原貌,西壁门两侧为文殊、普贤变;南壁为观无量寿经变;东壁为八大菩萨曼荼罗;北壁为弥勒经变。最为人称道的两铺,一铺是观无量寿经变,一铺是弥勒经变。唐代大诗人王维,也被董其昌封为文人画鼻祖,他的《山水论》里有一句:“凡画山水,意在笔先。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远人无目,远树无枝。远山无石,隐隐如眉;远水无波,高与云齐。”意思就是说,画山水,意境比笔墨重要,特别是远景,微微群山表现在纸张,那些树,人啊其实都很小,一定要清晰仔细地去表现其实也没什么必要,都是写意的,所以“远山无石,远水无波,远人无目”,而这种写意表现技法,在张大千看来,在榆林窟壁画中有很好的表现。比如观无量寿经变里,有八功德水,从远处流淌到画的近景中,就以不同的笔法,或写实水纹变化,或写意,来描绘不同状态水的不同形态。观无量寿经变,意在表现《佛说观无量寿经》,讲的是无量寿佛的西方极乐净土如何如何美好,以让人心生向往,而努力修行,积资净障。壁画中的主尊是无量寿佛,就是阿弥陀佛,无量光佛,无量寿佛,都是阿弥陀佛。净土宗里净土三经:《佛说无量寿经》、《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佛说阿弥陀经》,都有经变画,都是描述佛国净土之美好,经变画区别在于体现的佛经内容不同,就像《佛说观无量寿经》里有“未生怨”和“十六观”,25窟的经变图边上就有体现,所以就是观无量寿经变。弥勒经变说的是弥勒下生成为未来佛,大家跟着纷纷落发出家,天地间出现种种美好祥瑞的情景。画中中间和两侧的佛,都是弥勒佛,所谓三会说法,而面前的心中有转轮王和佛母梵摩越王女,都在落发出家。天地祥瑞中,道路平整、人寿绵长、一种七收、树上生衣、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等等都有表现。2窟,看点是两铺水月观音,据说是唐代周昉创造的样式。这两铺水月观音美轮美奂,虽然经时间流淌岁月消磨而不复当时面貌,但依旧能够从壁画线条感受创作者的功力,观音菩萨慵懒的靠在太湖石上,长发和衣裙散落,透着一股潇洒劲。菩萨为什么不能潇洒,风流也可以是名士,五蕴皆空,自然举手投足不拘小节,尽显风流。何况古时绘画菩萨像也多从凡人身上取采,唐代名士自然比明清代文人画床榻上的中年老艺术家要高上许多。榆林窟的讲解员在讲解水月观音时,说了一通经变画都是先有经文再有画,而水月观音则是先有画在创造了经文。我听着觉得不太对,王惠明就写过一篇水月观音的考据论文,可以建议讲解员去读一下。这次榆林窟的讲解员水平是有一些欠缺,一路上说的内容里也有些错处,比如文殊经变里,指着善财童子说莲花童子。实际上这是出自《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说善财童子到处找老师学佛的故事。而莲花童子是处在净土变里的,说净土的人出生是莲花化生。两回事情。我们在莫高窟请的讲解员是特级的,质素确实也不一样,只是就如莫高窟的讲解员所说,他为了提高,看了背了许多经文。事实上看石窟,看壁画,经文是底子,经文熟了才能分辨出画的究竟是什么。3窟中最著名的是文殊变和普贤变,就艺术性而言,可能比大多数石窟中的壁画都高。这两幅经变图相关的内容许多地方都有提到,比如其中的玄奘取经图等等,比如郭熙的《林泉高致集》里说的“三远”平远、高远、深远,在这两铺壁画中也能明显看到。还有青绿山水的晕染方法等等。我觉得,看壁画还是要有一些中国画的知识底子,就很容易感受和理解。如果榆林窟只看一个窟的话,可以是第3窟,抄一段3窟完整的壁画内容,非常丰富:顶绘曼荼罗,中画五方佛,东壁中央绘佛传,南北侧分绘汉密五十一面千手千眼观音曼荼罗、胎藏界曼荼罗及显宗天请问经变。南壁东起画曼荼罗、观无量寿经变、曼荼罗各一铺。北壁东起画曼荼罗、净土变、曼荼罗各一铺。西壁门上方绘维摩变,门南北侧绘普贤变、文殊变。甬道南北壁绘供养人。看两个窟的话,可以3窟和25窟。密教题材的曼陀罗。其中有一铺《五十一面千手千眼观音经变》非常赞,画中能看到西夏的一些生活场景,比如酿酒,冶铁等。3窟内的塑像,是清代塑的,窟中央偏后设八角形三级曼荼罗,是大日如来。周围原来有一圈清代的18罗汉,似乎是上世纪70年代被挪走了,挪去了之前看的普窟,那个求雨窟。又要说讲解员不专业了,她在介绍求雨窟时,没有提这一点,所以就会有疑惑呀,为什么道教人物会和佛教的十八罗汉放在同一窟室供奉求雨呢?4窟是著名的绿度母白度母,元代的窟。其中也有大量的密教图像。02.敦煌莫高窟?早几年我读了许多有关敦煌的书,好多人仿佛为敦煌感召一般,欣然去莫高窟,一呆就是数十年。比如常书鸿,敦煌艺术研究所的创始人,当他还在巴黎做画家时,他在在巴黎地摊和吉美博物馆看到了敦煌绢画,就此魂萦梦绕,回国后去往敦煌,保护和研究敦煌艺术五十多年。还有史苇湘、欧阳琳、段文杰等等,他们每一个人的经历和故事,都让人感动,感动之余,也会好奇——敦煌莫高窟究竟有什么魅力,能让他们甘守寂寞在荒凉而贫瘠的西北一呆几十年。其实我在这个年龄和阅历,到并非不能理解别人的选择。我当然也有我愿意为之努力或奉献一生的事业,所以我也能理解别人为他们热爱的事业而奉献。逻辑和逻辑是一样的,但事业和事业不同,理解之余还有共情。简单而言,就是我没去莫高窟之前,我无法切身感受到它的魅力,也因此没办法感受到这些敦煌人的情感和激情。去过了以后感受就不同了,置身石窟中而获得的独特感受,是非常奇妙的,其中不仅仅有审美的层次,还有其他,我就觉得,还有一种天人相交的感受。这可能是因为石窟的来源于禅修,当年为了禅修而开凿石窟,而密闭的,寂静无声的空间里,和满铺的壁画和塑像相处对峙,就像是天人相交,而当你意识到外界的壁画和塑像,包括种种外界一切原本以为的实有顿时成为了空,你反而会向内观,直逼心灵,进入意识最深处,和自我对峙。这次看的普窟和特窟,如果一个个逐一铺展开来讲,又会是长篇累牍。而且许多书上都有,更详细。所以这里,我就提一些感动的细节。首先,莫高窟开放的普窟,也非常精彩,并不亚于特窟。我不太清楚特窟评定的标准,就我感受来寻摸标准,特窟可能是集中凸显某一个特色,比如经变画,比如彩塑,而这个特色,是所有数百个石窟里稀有的,艺术性最高的,最顶尖的。所以,这就更无法去贬低普窟的艺术性,普窟相当精彩,比如61窟,窟室又大,开凿者是归义军节度使曹元忠和他夫人所开的功德窟,曹家财大气粗,窟的规格也高,如今塑像是见不到了,但满室壁画令人满目生辉,目不暇接。如我去过梵蒂冈西斯廷教堂,61窟的壁画给我的感受,丝毫不逊色于西斯廷教堂里那条天花板画满壁画的长廊。且61窟能说的很多,比如根据供养人墨书题记,曹家和回鹘和于阗嫁娶联姻,而推到敦煌与回鹘和于阗之间的政治关系。又比如整整一铺的五台山图,就是梁思成林徽因寻找五台山佛光寺的起点。窟顶四角各有一圆拱形凹壁,内分绘四大天王。南壁、北壁和东壁上部总共绘有11铺大乘经变,下部绘佛传故事画和供养人形象。甬道南、北壁现存有元代所绘炽盛光佛、诸星图、十二天宫以及助缘僧、尼等形象。所以要一一细细看细细说,估计呆上一天都不够。另外,像三兔藻井,被戏称为“东方蒙娜丽莎”带着神秘微笑的塑像,都是普窟。还有我喜欢的窟,西魏时期的壁画,那颜色氧化后在人物上留下的粗黑色线条,抽离出人体的结构,而浓烈的色彩和与晕染方式,很容易就让人穿越去了欧洲,仿佛在看塞尚,马蒂斯等人的画作。还有窟壁画中,那些“穿越”来的道家和神话中的形象,开明兽,风雨雷电,西王母和东王公,伏羲与女王,羽人,混迹在菩萨和飞天中,呈现一种文化和艺术上兼容并蓄的包容感,让人能感受到一种文化艺术激剧发展迸发的巨大能量。普窟的窟号我偷懒都没记,以至于多了就有些混淆了,忘了,满脑子都是图案和信息,事实上人也有些怔了,就有些呆楞,似乎有许多想说想分享,却张了嘴千丝万缕只觉得每一处都是好的,无从说起。第二天特窟,还是迅速在记事本上记了窟号:45,57,,,,,窟。当然也是下次再来时别看重复了,就像我买书,经常买过了忘记又买。对应于实际洞窟,是唐代涅槃窟,需要进入一个狭窄的楼梯抵达莫高窟的高处才能看到,释迦摩尼涅槃像,左侧是一身立像,为过去世迦叶佛,其右侧是一身倚坐佛像,为未来世弥勒佛,它们与主尊涅槃像共同组成三世佛像。涅槃像身后的壁面上,绘有菩萨、罗汉、梵释天人、天龙八部、佛弟子及散花飞天。头部是十大弟子举哀图,足部墙上是各国王子举哀图,或用刀割身割鼻子割耳等等。门的上方画如意轮观音,门右壁为天请问经变;门左壁为金光明经变。45窟是唐代塑像,一佛二菩萨二罗汉二天王的那个窟,塑像非常美,栩栩如生。从尊像的身姿,表情等等,都有许多可以感受和讲述的。57窟是美人窟,我以前45和57都看过复制窟,如今就在窟中打光近距离看,能感受到质地,能细微得看到“美人菩萨”脸上皮肤吹弹欲破,那种白皙而轻薄上浅浅地泛上一层红晕,实在是太妙了。而沥粉堆金也是,能感受到立体的凸起感。是张议潮统军出行图,能见到青绿山水,原来认为是法华经变的化城喻品,后来考证,认为是《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变》,和武则天有关。窟顶上是一圈凭栏菩萨,每个姿态不同,生动有趣。南壁为最初学者定为法华经,后来定为《十轮经变》,北壁是阿弥陀经变。窟中,南壁为无量寿经变,北壁为药师经变。药师佛经变讲述的是如何供奉药师佛的仪轨,七尊药师佛为烛台供奉,舞乐围绕。????????????????????????━━━━━━━━━━━━━━撰文,图|金淼淼不允许拍照的石窟图片皆来自网络
更多游玩推荐
????????????????????????━━━━━━━━━━━━━━
送我一个「在看」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