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作为欧亚大陆上众多古代文明的交汇地,让几乎所有的灿烂文明都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无论是中国的儒家、希腊的雕塑、印度的佛教,都在这里书写了自己的独特篇章。本期我们邀请碎片先生通过对敦煌石窟的讲解,一起探寻东西方文化是如何在这里碰撞出灿烂火花的。
佛教东传中国
印度是诞生佛教的国土,传入中国的时间比较可信的是在两汉之间,随着汉代通西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得以展开,佛教沿着商道“丝绸之路”开始传入中国,随之佛教艺术也开始兴盛。▲敦煌第窟(北凉)佛教东传先是出现在新疆地区,受当地地理条件所限,当地古人开始用土夯筑或土块堆砌佛塔;用泥和石膏等塑造佛像,发展为成熟的泥塑艺术;同时将中原绘画中的线条与印度的凹凸晕染法相融合,产生了别具一格的西域画派。▲敦煌第窟(西魏)儒释道融合的中国文化说起中华文明,儒家是怎么也绕不过的一个话题,四书五经一直被历代封建统治者奉为代表中华文化的重要典籍。然而回顾历史,儒家并非一支独大,其中道家和佛教在历史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敦煌以壁画、彩塑为代表的艺术形式中,我们不仅能发现佛家的处世理念,也能看到儒家的圣贤、道家的神仙,世俗和神圣之间的界限也在此被打破。▲敦煌第窟(北魏)
东西文化碰撞中
造像艺术
的相互影响
承如前文所述,佛教作为外来宗教,其在东传入中国时发生了本土化的融合过程。由于敦煌所处地理位置躲过了历史中多次中原战乱,其历代造像和壁画均保存完好,成为了学者们探究造像艺术是如何随时代发展而变化的钥匙。莫高窟现存最古老的佛教造像开凿于十六国时期的北凉,窟内的佛造像有明显的印度人体貌特征,特别是高鼻深目。公元年,随着鲜卑人建立的北魏政权完成了中国北方的统一,佛教被统治者大为推崇,因此在南北朝时期,造像之风大盛。
▲敦煌第窟(唐代)
由于北魏孝文帝延续并加强了太皇太后冯氏提出的汉化政策,吸纳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原文化,而这个变化在石窟艺术上也能瞥见,造像形体由高大魁梧转向舒展挺拔,面部神态和服装也多有变化,很多石窟元素都映衬着胡汉两种风格。敦煌佛教造像完全汉化则完成于唐代。此时根植于本土发展的、注重现世生活的禅宗兴盛。佛像面容更加汉化,鼻子低平,脸部圆润,形体健康丰满、端庄安详。
莫高窟唐代壁画
和西方教堂壁画
的对比
历经十六国至北宋初期,莫高窟的艺术一直在不断发展,而期间在唐代更是达到了巅峰,而此时的西方又是怎样的景象?▲敦煌第窟(唐代)唐代莫高窟壁画以故事画和经变画,人物众多,色彩绚丽,由于禅宗的发展,使其更加侧重现世生活。而同期的西方正值基督教兴起,教堂壁画也得以发展,但碍于宗教思想的束缚,其题材主要几乎以《圣经》中的宗教故事为主。▲敦煌第57窟(唐代)不光是在主题的创作思路上,在色彩和工笔的运用上,同样可以看出二者在人性和神性上的不同侧重。借助中国传统画法,如人物晕染、山水皴法、花鸟点法,使其线条上更灵活、柔软。而同时期西方教堂壁画多为镶嵌画(用小块彩色大理石或玻璃拼嵌而成),线条缺乏流动性,更有助于表达宗教人物的严肃神性。本期我们邀请古代思想史硕士——碎片先生,以敦煌佛教造像和壁画为背景,为大家讲述佛教的东传之路、佛教在中国的本土化过程、东西方文化碰撞后对敦煌佛教造像的艺术影响、比较中西方壁画艺术的差别。本期讲座将一一道来。
*本次直播为免费,回看需付费
请大家尽量准时前来~
群内直接听,不用进新群!!!
还没有入群的朋友请扫描上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