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字数:字
预计阅读时间:10分钟
敦煌,曾是古代陆上丝绸之路重要的“中转站”、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十字路口”,经过一千多年发展,留下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极为宝贵的一笔财富。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考察时指出,“敦煌文化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要“推动敦煌文化研究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加强敦煌学研究”。文化自信建立在对本民族文化的充分认识和高度认同上。如何读懂敦煌、欣赏其丰富多彩的艺术、体悟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在新时代如何更好地加强敦煌学研究、弘扬敦煌文化精神?
如何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考察时发表的重要讲话精神?
赵声良(教授、博士生导师,敦煌研究院院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深入认识敦煌文化的价值指明方向,也为今后敦煌学研究指明路径。敦煌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它历经一千多年不间断的创造,留下博大浩瀚的文化宝藏。数量庞大的石窟和出土文献,加上敦煌周边的历史文化遗迹,共同构成敦煌文化的丰富内容。可以说,读懂了敦煌,就读懂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大半。因为敦煌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典型代表,它使我们真正感受到中华文化是如何在坚持本民族传统的基础上以开阔的胸襟不断吸收外来文化而发展壮大的,也为我们在如何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提供了重要启示。郑炳林(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所长):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对敦煌文化保护和敦煌学研究提出了重要指示和具体要求,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是对敦煌这一世界人类文化遗产的重新审视和把脉,也为敦煌文化赋予新时代定义。对总书记的指示和要求,我们务必烂熟于心,作为敦煌学研究的根本遵循和实践指南。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敦煌文化属于中国,但敦煌学是属于世界的”,要“努力掌握敦煌学研究的话语权”。那么,在“属于世界”的敦煌学研究领域,我们该如何牢牢地掌握国际话语权?一是开拓敦煌学研究的新领域和新视野。要将敦煌学研究放在丝绸之路中西文明交流互动这一宏观历史背景中,进一步扩展内涵、拓宽领域。二是大力开展非汉文文献研究,将西域历史语言的研究纳入敦煌学研究的领域。敦煌与西域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要加强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弥补在胡语文献、宗教等方面研究的不足。三是重视对20世纪中亚西域考察的历史文献研究和苏联时期中亚考古研究成果的普查。要加强同中亚地区国家高校、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交流,促进不同文明、不同发展模式之间的交流对话。赵晓星(敦煌研究院敦煌文献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敦煌文化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中华文明不断吸收借鉴域外优秀文明成果,敦煌文化的形成正是中华民族开放包容性格的典型代表。无论是佛教艺术还是社会生活,以开放的心态大胆吸收借鉴,并将外来文明纳入中华文化传统,是敦煌文化最大的特色。丝绸枢纽的地位使古代敦煌形成了居民成分复杂的特点,众多民族都先后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繁衍,敦煌文化是中华多民族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总书记强调,研究和弘扬敦煌文化,要“加强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是基于敦煌文化是多民族共同创造的历史事实。
敦煌艺术丰富多样、文化博大精深,我们该如何欣赏?
赵声良:欣赏敦煌艺术和文化,重在体会其面向时代、兼容并蓄的精神内涵。一要欣赏其体现出的文化丰富性。从汉代经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随着丝绸之路的持续繁荣,敦煌作为中原文化西传和西方文化东传的必经之处,汇聚了东西方的多种文化。在这里,除了汉民族外,还曾活跃着匈奴、鲜卑、粟特、吐蕃、回鹘等民族,都曾为敦煌文化的发展作出历史贡献。藏经洞出土的古代各种文字、不同宗教的典籍就形象地说明了其文化的丰富性。而在莫高窟壁画中,不仅可以看到古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物形象,还可以从不同时代的艺术中,看到来自古希腊罗马风格、中亚犍陀罗风格、印度马图拉风格以及中国新疆风格、南方风格、中原风格等的壁画和彩塑。二要欣赏其体现出的艺术多元性。在早期的壁画中,佛境与仙境、宗教与世俗、中国式的审美精神与其他多元艺术风格交织在一起。到了北朝时期,从绘画技法与风格上看,印度式的、西域式的菩萨与中原式的菩萨,先后出现在洞窟中,表明古代敦煌的艺术家们不断地吸收外来的艺术。在隋唐时代的壁画中,最富有中国特色的壁画和彩塑成为主流,使佛教石窟这个源于外国的宗教建筑充满中国精神。这时,彩塑中的佛、菩萨、弟子等人物形象都表现为中国人的面孔和精神气质;壁画中的大规模经变画把建筑、山水、人物统一布局,构建一个完整的佛国世界。这样的绘画在印度没有,中亚也没有,是中国艺术家基于中国人对佛国世界的认识,以中国绘画风格创作出来的。画中描绘的佛、菩萨、弟子等人物形象,同样表现出中国式人物画的特征:以线描造型为主,辅以色彩晕染,强调人物精神气质,反映了中国式的审美精神。三要欣赏其体现出的文化独特性。在敦煌艺术一千多年的发展中,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风貌,每个时代都能看到源源不断的外来文化影响,但它们并没有被同化,而是在碰撞交融中注入新的力量。敦煌艺术就是这样一步步达到大成,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互鉴中形成了雄浑有力的文化。面向时代,敞开胸襟,兼容并蓄,平等交流,这是敦煌文化的传统,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质。赵晓星:我们还可通过了解敦煌石窟的构成、主体内容等方面欣赏敦煌艺术与文化。何谓敦煌石窟?敦煌石窟是对中国古代敦煌郡和晋昌郡(瓜、沙二州)就岩镌凿之佛教石窟的总称,具体包括现在的敦煌莫高窟和西千佛洞、瓜州榆林窟和东千佛洞、水峡口下洞子石窟、肃北五个庙石窟和一个庙石窟,玉门昌马石窟。因其规模最大的石窟莫高窟位于古敦煌郡、各石窟的艺术风格又同属一脉,且古敦煌郡为两郡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故以敦煌石窟作为统称。如何欣赏敦煌石窟?一要了解敦煌石窟的建筑和彩塑。每个洞窟都是由石窟建筑、彩塑和壁画三者结合而成的立体艺术。洞窟形制是指石窟建筑形式的规制,也就是从建筑和功用上为石窟划分的类型。敦煌石窟在建筑形制上,主要有中心塔柱窟、覆斗顶形窟、殿堂窟、大像窟、涅槃窟、禅窟、僧房窟、廪窟、影窟、瘗窟等。彩塑是敦煌石窟艺术的主体内容之一,彩塑的制作方法及表现形式大致可分为三类,即圆塑、浮塑和影塑。其中,大多数为木骨泥塑,巨型佛像为石胎泥塑,另有大量的以模具制作后贴到墙面的影塑。各时代的彩塑往往表现出相应时代的审美和服饰特点。莫高窟彩塑全面地反映了我国彩塑艺术的发展演变过程,是一部真实系统的中国古代彩塑史。二要把敦煌壁画作为资料宝库来欣赏。敦煌石窟崖体多为砾石岩层,由积沙和卵石沉淀黏结而成。沙层疏松,卵石坚硬,不适合雕刻。所以,古代先民在开凿洞窟之后,在窟顶和墙面抹泥涂白粉,令壁面平整再在上面作画。与石刻相比,绘画更易于描绘细节。敦煌壁画按绘制的题材,可归纳为本生故事画、佛传故事画、因缘故事画、佛教史迹画、经变画、汉族神话题材图画、尊像画、说法图、供养人画像、山水画、建筑画、社会风俗画、服饰画、图案画等类。敦煌壁画绘制的内容以佛教题材为主,兼有中国古代的神话题材和社会生活的场景,是一部延续千年的美术史,同时又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关系、中外交流等历史形象的资料宝库。
什么是敦煌学?新时代如何更好加强敦煌学研究?
赵晓星:所谓“敦煌学”,最初是以藏经洞出土文献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问,之后研究领域扩展至敦煌石窟。实际上,从学科的定义上看,敦煌学是以地命名的,并不是一门严格意义上的学科。今天,广义上的敦煌学包括对以古代敦煌为中心的一切研究和对敦煌遗产的现代科技保护,成为一种涵盖了文理工的综合性研究。敦煌学研究仍要以“藏经洞”为立足点。所谓“藏经洞”,即敦煌莫高窟第17窟。藏经洞为20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大发现之一,和殷墟甲骨、内阁档案大库、居延汉简一起被称为中国古文献的四大发现。洞内保存了约7万件古代各类文献,其中佛典占汉文文献的95%,包括经、律、论、疏释、赞文、陀罗尼、发愿文、启请文、忏悔文等;非佛教文献占5%,内容广泛,包括四部(即经、史、子、集)、道经、摩尼教典籍、景教典籍、俗文学、文书档案等。除文献外,藏经洞还出土了数量可观的艺术品。主要是不同时期先后产生并流行于敦煌地区的绘塑作品如绢画、麻布画、纸画,也有丝织品如彩幡、刺绣等,还有木雕艺术品。值得一提的是,藏经洞内的这些艺术品大多为极其珍贵的文物,其特殊质料在历史上是很难保存下来的,更何况数量如此丰富、历史如此悠久,在国内外极为少见,有着无法估量的价值。但在晚清时,藏经洞文献和艺术品大量流散,现分别收藏于以英、法、俄、中为代表的世界各地。藏经洞文物的流散成为中华民族学术的“伤心史”,但也促成了敦煌学作为一门世界性显学的产生。郑炳林:近年来,中国敦煌学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和可喜成绩。但是,要让中国敦煌学研究在国际上掌握话语权和制高点,仍需一代又一代学者发扬“择一事终一生”的“莫高精神”,不断深入挖掘敦煌文化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因子。一是进一步强化对敦煌文献的研究。敦煌藏经洞中收藏有7万余件六朝、隋、唐及宋代的写本,内容涉及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历史、哲学、宗教、文化、民族、语言、文字、科学技术,还有很多少数民族文字文献,研究空间浩瀚无比。可以“敦煌和西域”为大课题,开展敦煌西域出土文献研究、唐代历史问题研究等,延伸出新的研究发展空间。二是进一步探索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敦煌学研究只有通过与相关学科交叉才能获得新的生命力。可与目前兴起的吐鲁番文献学、藏学、西夏学相互借鉴。三是进一步服务共建“一带一路”。为“一带一路”倡议做足历史文献储备、提供理论支撑,确保沿线国家人民民心相通、文化交流,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除此之外,还要进一步加大国际间的交流合作。
在新时代,如何讲好“敦煌故事”、弘扬敦煌文化?
赵声良: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自信建立在对本民族文化的充分认识和领悟上。敦煌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一种辉煌历史的记忆,坚定文化自信,就要讲好“敦煌故事”,这对构建和谐社会与当代人的精神世界具有积极意义。要通过艺术创造讲好“敦煌故事”。目前,越来越多绘画、雕塑、建筑、装饰乃至服装时尚等行业的艺术家们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