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尔古纳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这名字出现妥妥国综顶级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最佳医院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窦文涛,梁文道,陈丹青。只要这三个名字出现,9分打底。窦文涛有《圆桌派》;梁文道有《一千零一夜》;陈丹青呢?节目和他说话一样,虽然慢吞吞。但好歹还是来了——《局部》第三季以往Sir写某片的续集,喜欢找它进步的地方。但在《局部》第三季这里。“进步”,变成一个禁忌词。不讲名作,不讲名人,不求进步,甚至“反进步”,依然是《局部》的追求。陈丹青举了一例。敦煌莫高窟。起于汉末,延续到南北朝,直到隋唐,再到宋,辽,金,乃至到元朝,依然有新的壁画诞生,时间绵亘上千年。时代在前进,壁画的技巧不断进步。但,最伟大的画,出现在什么年代?还是最开始的那会儿,四世纪的北魏。论技巧,北魏的壁画比不上隋唐,比不上宋辽。但论生气,论饱满,论耐看,又是最巅峰的时期。艺术有进步吗?或者说,艺术需要进步吗?不见得。艺术如此。讲艺术的《局部》,也就不要谈什么进步。于是,新一季开场。不是将眼界放在闻名中外的大博物馆……镜头钻进一间意大利偏僻的小教堂。讲啥呢?不讲文艺复兴三杰,不讲辉煌的油画。就讲现在几近失传,社会不再需要的“落后”画种。湿壁画。为什么?这才是文艺复兴的堂奥所在。呵呵,很陈丹青了。从第一季开始,陈丹青的《局部》其实就不那么“与时俱进”:进来在一个屋子里坐着,拿着稿子念。屏幕像PPT一样划过去。像上课那样给你讲艺术。第二季,地方终于变成了开阔的现场取景(纽约大都会博物馆)。PPT终于变成了实物,可是陈丹青说话,依然是慢条斯理。立论,依然充斥着“我实在无知”,“当然我肯定错了”。赶客吗?赶。听不进去的人,一集都看不了。但,不少人坚持下来,打开新世界。因为他讲了梵高,自己苦熬两年存了两万,就为了去荷兰看一看;因为他讲了意大利比萨圣墓园布法马克大壁画《死亡的胜利》,自己专门跑到这个三线小城去看。评论中这些例子很多。为什么这么激动?在Sir看来,《局部》的“不思进取”,恰好是它带给当下最大的进步——当我们步履匆匆,往越来越有钱的方向冲刺的时候。有没有人肯静下心来,看一看这些从来没见过的艺术?《局部》最大的意义,并不是带给你知识,带给你观点,带给你挥斥方遒的鸡汤力量。而是,带给你眼界。在你的印象中,文艺复兴也许是温情脉脉深思熟虑,也许是达芬奇和米开朗琪罗的同性恋八卦,也许是小鲜肉拉斐尔的天才光环。但,文艺复兴,百分之九十的时间,其实是血淋淋的。宗教改革此起彼伏,残酷审判威慑着异教徒。动不动就是杀头,流血,刑场处决。可以说,三百年的文艺复兴,都是罪恶。但,一切都能被历史原谅。因为它的艺术。但看懂艺术,就需要眼界。《局部》带你开的眼界,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对家喻户晓的大师的祛魅。讲湿壁画,是故意标新立异,避开大师(文艺复兴三杰),讲偏门左道吗?还真不是。举个例子,《蒙娜丽莎》世人皆知,是因为她真的代表艺术的最高峰,是最伟大的艺术品吗?不是。是因为被谈论的次数多了,或者按陈丹青的说法,是因为被印刷的次数多了。作品有名作品无名取决于被印刷的次数直白一点说就是——装13的人太多。他举了个例子。上世纪60年代,《蒙娜丽莎》在美国展出,轰动到什么程度?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和夫人亲自为她揭幕剪彩。短短20多天的展期,万观众涌进美术馆,平均每个观众看画的时间,也就8秒。真·走马观莎。毒舌的安迪·沃霍尔批评:为什么不弄个副本呢,没有人看得出二者的区别。也就是说,根本没有人说出来,《蒙娜丽莎》真的好在哪里。只要这幅画印数够多,传播够广,连名流政要都为它打电话,就能成为名画。这也是为什么湿壁画注定会没落。因为湿壁画不是以一幅一幅画来算,而是以一面一面墙来算的。教堂的墙有多大,壁画就有多大。能完全呈现在书里吗?不能。也就没有传播价值。所以,得靠你亲自去“看”。这就是第二层眼界——抛开别人给你打包总结的艺术史要点,自己去发现那些被遮蔽的绝世高手。这,就不仅仅是发现原来达芬奇从韦罗基奥的工作室出师,米开朗琪罗出自画家基兰达的工作室……也不仅仅发现文艺复兴时期堪称天才的人,多达三十多个。这都只是硬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发现这些隐蔽的绝世高手,发现这个民族隐秘的特性,隐蔽的民族性。比如,讲中国易县出土的罗汉。关键词,“信仰的痉挛”。你看他们,眉头紧蹙,心事重重。这种“信仰的痉挛”中,带有世俗的真实。主流的佛像塑造(佛菩萨),带有神化色彩,专供瞻仰礼拜。因此,大多面如冠玉,雍容华贵。易县罗汉,在中国古代造像中,绝无仅有。更像人了。它揭示了古代中国什么样的隐秘?一个是,所谓信仰是一件很苦的事,绝不是以往中国人所想像的,简简单单就能达到极乐的境界。你得修八万四千行,你得受尽各种身心折磨,才能脱胎换骨,超凡入圣。另一个是,这位易县无名的工匠,在塑像的时候,不再因循古法,或者凭空捏造。他参考了当时人的形象,甚至将自己的面容特色加了进去。最终得到了这么一尊与人的形象非常相似的罗汉形象。以至于陈丹青说:我小时候,还能在大人脸上,见到这样一种神态,学者、教授、名人、大队书记、村里的长老、族中的权威,脸上都有这么一种不容辩说的傲慢,你会害怕他,敬重他,从心里面服从他,现在不容易见到这样的脸,这样的表情了。所谓真正的艺术,也许就是这种传之久远,让艺术品中的人物在现代人看起来还很逼真,活在我们周围的媒介。陈丹青在节目里反复强调这句话: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其真实含义也许是:艺术没有别的标准,唯一的标准就是,人。艺术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他就是用这种无声的方式。告诉你,你的祖先,到底是怎样的人。这种情况,在意大利的湿壁画里,也有。画家通常都很鸡贼隐秘地把当时人的形象画进去,甚至,把艺术家自己的形象画进去。他们的初心。可能是为了不朽。可能仅仅只是为了传神。可能也仅仅只是为了几百年后,子孙们的一声惊叹。请看被烛光照亮的壁画这真漂亮但实际上,它无可辩驳地呈现给现在的人看:曾经,几百年前的人过得多么活色生香,而这原本也是今天的人可以活出的精气神。中国的敦煌。不但中国人,全世界原本都没人惦记,倒是日本人非常热心。年,日本已经派人到敦煌拍摄纪录片。这只是日本人对敦煌重视的一个缩影。乃至于到现在,依然很流行,且显得刺眼一句话:“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日本。”敦煌重要吗?重要。它推翻了外国人对中国人的刻板印象:压抑,守旧,无趣,毫无创造力。而敦煌壁画,自由,奔放,活力四射,想象力爆棚。简直像有上千个中国的毕加索。我们经常以为,进步就是大踏步往前进。可是当我们进步越快,眼睛越来越只会往前看的时候,前路往往越来越多雾霾,山火,海啸。经济上去了,“人”却看不见了。我们匆忙地追逐单一标准下的成功。殊不知,我们也匆忙地将自己同化为抽干灵魂的行尸走肉。身后有什么?不知道,看不见,没空想。但。停下来,回头看——说不定是我们更迫切需要的进步。因为,那里可能有上千个毕加索等着我们和他对话;可能有无数个王侯将相等着我们把酒言欢;可能,还有个被你丢掉的“自己”。等你上前拥抱。本文图片来自网络编辑助理:小弟林恩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