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尔古纳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清初的东北疆域,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各族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不能吃什么 http://m.39.net/pf/a_6856094.html

引言

原来明朝奴儿干都司所属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和黑龙江下游一带,都归清朝管辖,当地各族人民便从明朝的臣民变成了清朝的臣民。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各族归附清朝后,很大一部分迅速与满族融合。

一六二六年,努尔哈赤病死,子皇太极继汗位。一六三六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在这前后,瓦尔喀和使鹿等部所属各部落相继归附,其中包括乌苏里江以东尼满河流域的尼满部,阿库里河流域的阿库里部,锡霍特山以东额勒河流域的厄勒部,约色河流域的约锁部,黑龙江下游的乌扎拉部和兀尔吉(乌尔吉)部,以及锡霍特山北段和黑龙江下游的使鹿部等等。原来明朝奴儿干都司所属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和黑龙江下游一带,都归清朝管辖,当地各族人民便从明朝的臣民变成了清朝的臣民。

同乌苏里江流域和黑龙江下游一样,原属明朝奴儿干都司管辖的黑龙江上、中游地区,也逐步转归后金管辖。一六一六年,努尔哈赤派兵收服黑龙江中游的萨哈连部,在黑龙江北岸连取十一寨。这是他统一黑龙江上、中游地区的第一步。“萨哈连”是满语“黑”的意思,“乌拉”是“江”。黑龙江古称“黑水”,萨哈连部就因居于黑龙江流域而得名。招抚萨哈连部后不久,黑龙江中游北部地区的萨哈尔察部部长萨哈连也归附后金,并成了后金的额驸。

一六一八年努尔哈赤攻打抚顺时,萨哈连额驸随军从征,很受器重。在野营中,努尔哈赤还亲自向他讲述“金朝往事”。“萨哈尔察”是满语“黑色貂皮”的意思,因为精奇里江至松、黑两江会合处一带出产黑貂。一六二六年努尔哈赤去世后,皇太极继续经营黑龙江流域。他强调指出:“此地人民语音与我国同”,“本皆我一国之人,载籍甚明”,因此,对当地各民族应该采取“善言抚慰,饮食甘苦,一体共之”的态度。

也就是说,要着重采用招抚的办法。在这种政策的影响下,黑龙江其他各部纷纷前来归附。例如,一六三一年八月,“黑龙江虎尔哈部落托黑科等四首领来朝,贡貂、狐、猞猁狲等皮”。一六三四年二月,“黑龙江地方羌图里、嘛尔干率六姓六十七人来朝,贡貂皮六百六十八张”,等等。这个巴尔达齐在文献记载中有时也称“索伦部头目”。“索伦部”是清初对黑龙江上、中游的索伦(鄂温克)、达斡尔和鄂伦春等族的总称。当时索伦部有两个著名的首领,巴尔达齐和博木博果尔。

巴尔达齐居住在精奇里江畔的多科屯,是达斡尔人以精奇里江的江名为姓,所以叫做精奇里氏巴尔达齐。巴尔达齐率领族人归附后金后,索伦部的各部长也相继来朝。仅在一六三四年十月,就有索伦部长京古齐、哈拜、孔恰泰、吴都汉、讷赫撤、特白哈尔塔等,“来朝贡貂、狐皮”。接着,精奇里江流域的额苏里屯、噶尔达苏屯、戈博尔屯、浑秦屯、博和里屯、得都尔屯,精奇里江支流乌尔堪河畔的乌尔堪屯,以及黑龙江上游呼玛尔城对岸的吴鲁苏屯(即乌鲁苏穆丹城)等等,也先后归附后金。

巴尔达齐由于对统一黑龙江流域有功,得到皇太极的宠信,娶了皇族的女儿,成为后金的一位额驸,其后又被封为阿思哈尼哈番(满语,意为男爵)。博木博果尔在黑龙江一带也有很大的影响。一六三七年,博木博果尔归附清朝,并亲自到盛京(沈阳)朝见皇太极,贡马匹、貂皮等物。同年,他在清朝将领俄尔多木的统率下,至贝加尔湖以东地区搜捕逃人。博木博果尔归附以后,清朝迅速地统一了整个索伦部。

《清朝文献通考》记载:“索伦、达呼尔(达斡尔)二部,居东北境之额尔古纳河及精奇尼(里)江之旁,······并服属于太宗文皇帝(皇太极)”。精奇里江畔的额苏里屯以东“约六日程,有未通者三十九屯”,也在一六三七年臣属清朝,缴纳贡赋。贝加尔湖以东各部,也先后纳入清朝的管辖之下。一六三四年,游牧于鄂嫩河、尼布楚一带的蒙古族茂明安部前来归附,皇太极曾特开“大宴”,隆重庆祝。一六三六年,清朝军队到达贝加尔湖以东地区,招服了当地的使鹿部。

在这以后,至一六四零年,清朝又两次派军队到温多河(鄂嫩河下游支流)以西地区和齐洛台(今苏联赤塔)一带。一六四二年,皇太极致书明朝崇祯皇帝中说的话概括地说明了清朝的东北疆域。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各族归附清朝后,很大一部分迅速与满族融合。“满族”的名称出现在十七世纪三十年代,当时皇太极鉴于归附后金的民族日益增多,需要有一个包括女真人和同女真人融合的其他族人在内的统一名称。一六三五年,他正式宣布废除诸申(即女真)族名,改称满洲,这是满族名称的由来。

《八旗通志·八旗满洲谱系》记载了六百二十五个满族姓氏和分布地区,由此可见,黑龙江流域的居民是满族的重要组成部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许多地名都来源于满语(女真语),例如,“萨哈连乌拉”(黑龙江)就是满语,“萨哈连”是“黑”,“乌拉”是“江”。沙俄把黑龙江口外的库页岛称为“萨哈林”,就是从这个词来的。外兴安岭的“兴安”,意思是“极寒处”。黑龙江下游北岸的格林河的“格林”,意思是“众多”。

黑龙江下游南岸的著名湖泊“奇集”,也是满语,意为“海参”。乌苏里江的“乌苏里”,意为“天王”。纵贯乌苏里江以东地区的大山“锡霍特阿林”也是满语,“锡霍特”是“牲畜短少”的意思,“阿林”是“山”。乌苏里以东的毕歆河、尼满河和阿库里河,也都是满语,“毕歆”意为“鞍辔饰件”,“尼满”意为“山羊”,“阿库里”也称“阿库密”,意为“鱼皮衣”,如此等等。

黑龙江、乌苏里江地区的居民,有的直接编入满洲八旗。八旗制度始建于努尔哈赤时期,是政治、军事、经济合一的组织,以牛录为基层单位,设牛录章京统辖。在《清太宗实录》中,记载了大批索伦牛录章京的名字。编入八旗的人民,“出则为兵,入则为民”,负有平时生产、战时出征的义务。八旗中的有名氏族那木都鲁氏(住绥芬河流域),富勒察氏(住乌苏里江下游一带),鄢扎氏(住乌苏里江、雅兰河流域),阔绰里氏(住阿库里河流域),乌扎拉氏(住黑龙江下游),精奇里氏、博和里氏、郭贝勒氏、噶尔达苏氏、额苏里氏(都居住精奇里江流域),鄂卓氏(居雅克萨城)等,都出于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

其中索伦兵勇敢善战,在清初卓著战功,被誉为八旗劲旅。没有编入八旗的居民,清政府也把他们编为户籍,以村屯或氏族为单位,“各设姓长(族长)、乡长,分户管辖”。这些村屯遍布于黑龙江流域、乌苏里江以东直至库页岛的广大地区。库页岛上著名的村屯有普隆霭、伊对、特肯、拉喀、萨伊、皮伦冈、额里野等。各村屯“有警则声气相通,安常则渔猎得所”。八旗制度和姓长、乡长制度的建立,是清朝用以代替明朝卫、所制度的一项重要措施。

此外,从努尔哈赤时起,清政府就在宁古塔设官镇守。一六三六年,皇太极任命吴巴海为镇守宁古塔副都统,从此,宁古塔便成为清政府统治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政治中心。一六四四年,清军入关夺取全国政权,外兴安岭以南的整个东北地区,由盛京总管统辖。一六四六年,改总管为按班章京。一六五三年,清政府把盛京按班章京所辖的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增设宁古塔按班章京,以加强对这个地区的管辖。

结语

一六六二年,宁古塔按班章京改称宁古塔将军。一六八三年,黑龙江将军的治所最初设在黑龙江左岸的旧瑷珲城,即今苏联布拉戈维申斯克附近精奇里江东岸的维肖洛耶村。总而言之,历史事实无可辩驳地证明,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从远古起就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劳动、繁衍的地方。早在俄罗斯人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好几百年以前,这个地区已经纳入了中国唐朝的版图,从那时起,一直由中国历朝政府所管辖。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