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能让我重读两遍的就是《额尔古纳河右岸》。
我实在忍不住想再次分享出来,因为作家迟子建写得真的是太好太好了!
当朋友推荐这本书时,我看书名,以为是草原的故事,计划列入阅读书单后,等疲惫的时候拿来娱乐一下。
所以,就顺手打开了这本书的简介,首先看到推荐人董宇辉说:
他要把这本书卖出万本,然后把这句话刻在自己的墓碑上,说他曾经把一本很好的书卖出万本。我觉得这很酷,虽然他不需要我帮忙,但我还是想把这本书分享给你读。
不可否认,董宇辉推荐的书我都会一本本来读,但是唯独这本书,他推荐得如此强烈,不得不让我对它产生了浓烈的兴趣。
于是,我速速买来纸质书,当正式开读后,我再也舍不得放下。
用一句大白话讲:这样的书必须得奖。
整个阅读过程,我的内心会不自觉地为之沸腾,停不下来的感动。
被带入那个广阔大草原,看得见驯鹿,听得见熊叫。
跟着新生而欢呼,随着死亡而悲伤。
生命的无常在额尔古纳河的几十年间经历着,每每送走一条鲜活的生命,我的心也跟着痛。
甚至我会天真地想,会不会有奇迹发生,他或者她会活得过来。
生活在额尔古纳河右岸的人们呀,为何生命总是这样脆弱,难道他们是与大自然并行,在大自然的生物链中只是一个小小人环节。
他们以猎为生,最终也会成为猎物?
他们以天为神,以驯鹿的习性为生存的航标,不断搬迁家园。
我很羡慕他们生活在草原上,每晚都能听着风声,看着天空,数着星星入睡,这种原始的生活态,并不是我们现代人的露营能达到的效果。
他们没有多少知识的摄入,但他们熟悉自然环境,深谙动物习性,尽管他们以猎为生,可他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在日常生活中,在饮食里都能体现。
也许他们本性纯良,从未想过要征服自然,而是以生存为目的猎狩,猎捕那些他们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可以猎捕的野生动物。
呼伦贝尔大草原的那条名叫额尔古纳河的右岸,它流经的地方养育的生命都有着怎样的神奇和智慧。
第一次知道鄂温克族是在梁晓声老师的那本《知青》里,我佩服他们对于大自然生猛动物的那种驾驭能力。
也正是他们懂得尊重,保有信仰,所以即使是凶猛的野兽,也能在他们面前变得恭敬。
整个故事是由一个年迈的鄂温克族酋长女人,以回忆的形式来讲述的。
故事漫长而忧伤,充满诗意的鄂温克族人民演绎了不一样的百年孤独。
少数民族在众人眼中是落后,是野蛮,而在作者笔下的鄂温克族人,从诞生到繁华再到日渐衰退,无论历史如何变迁,他们都沉醉于河流山川而栖,敬畏大自然的每一个生命。
我想,故事里太多的死亡故事,就像伸手就抓不住的月光。
人的出生大同小异,死亡却各有各的走法。
或许正是因为对生与死的尊重,让他们得以历经伤痛仍能坚定前行,从不迷路。
这是一本打开后,就很难停下来的书。
相信你会随之故事的推进,而变得更加热爱生活,敬畏生命,也难道不是一种人生智慧吗?
妮浩是神的“代言人”,她承担着萨满的重任,可是,她每次求助生命会以自己孩子的生命为代价。
而在伸出援助他人之手时,妮浩能清醒地预示到生命的交换。她很痛苦,但没有一次放弃求助。
每次她出发前,我特别想留住她,不想让她用自己的孩子来换取别人的生命,她是带着痛去的,直到收到自己的孩子生命消失的消息。
这是怎样一种心智,我不得已理解,但我想,在那个时代,那个生存界里,他们可能更懂生命吧。
今天再次推荐这本书的原因是,我们如今为了生活,为了更好地工作,而努力翻阅过无数本方法书,励志书。
我们其实也需要回归真实的生活,过上有血有肉的日子。
生活不是只靠努力就能变成想要的样子,而是你的心能真正放松,找回属于自己的空间,在此活成自在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