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收到读者提问,原文如下:
茫茫老师,草泥猫老师,这里是一位在南方上大学的大一新生。不知道这样合不合适,但是也不知道该跟谁说,就想试着给您们发一下。如果打扰到了就略过好啦qwq
以前总听别人说天津人恋家,不太信,觉得自己肯定要去远点的地方体验不一样的生活。现在来到了喜欢了很久的学校,生活也很好,每天很充实很忙,感觉都没什么时间想别的事,可是最近总是突然好想家。上一秒还在为作业抓狂,下一秒躺在床上了就开始控制不住地想家掉眼泪。您们都是天津本地上的大学吧,那会想家吗?又或者以活了更久一点的视角,您们是怎么认为想家这件事的呢?
打扰啦,祝您们身体健康,生活愉快
陈鸿宇-额尔古纳00::05未加入合集文
草泥猫一位粉丝让我谈谈乡愁。坦率地说,我对这个话题并没什么发言权。鲁迅说爱情是他所不知道的;那么,乡愁,大概也是我所不知道的。怎么不是呢?我出生、长大、求学、工作,都在同一座城市,中年倏然已至,然而我从未体验过长期羁旅他乡之感。这不免成为一种缺憾。越没个轮廓的东西,我越爱畅想它的模样。既然人类可以谈论妖怪,那么我若聊聊乡愁,那或许也是无伤大雅的。乡愁不是愁。就像海豹不是豹、帝王蟹不是蟹、班主任不是主任。通常意义下的“愁”包含着忧愁之意,它是针对现状的不满和对未来的忧虑。T城人训斥心大不靠谱的孩子:“你怎么就不知道愁得慌呢?”可见,“愁”是个很现实的东西,它有原因,有目的,有实体。若没什么现实原因,则需于“愁”之上着一“闲”字——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纯净的乡愁,应该也是无关现实的。如在他乡因饮食不惯、朋友太少、无人照顾而忧愁,那实质上并不是乡愁,而是无关他乡还是故乡的一种对生存状态的不满意。譬如我刚上大学的时候,尽管离家只有半个城市的距离、骑自行车都能到达,我却躲在自己的下铺哭了一整晚,因为没有家里舒服,因为室友一个都不认识。现在想想,那不叫乡愁,那叫没出息;虽然没出息,但毕竟是可怜,于是恨不得穿越时空摸摸当年自己的大头。要检验是不是乡愁,那很容易——来到一个比故乡舒适得多的地方,若还能思故乡而悠然酣然、怅然惘然,那便或许是如假包换的乡愁了,如朱自清的白水豆腐,如鲁迅的宝珠山茶。所以,短暂的旅行大概是难以带来乡愁的。我在外地玩耍,有事没事总爱踩一踩自己的家乡——啊,这交通比T城方便多了!啊,这么好吃的东西T城可没有!啊呀,这里的山竟然到冬天还是绿的,再看T城仅有的那几座山,即使夏天也黄一块绿一块地难看……没有一刻想家,没有一刻恋家,没有一刻急着回去——大概是在T城呆的时间太长,呆“顶”了的缘故吧。若说留恋,倒是对喜欢的异乡特别留恋——留恋的感觉可真不好,火烧火燎,抓肝挠肺地。那是今年夏天我在大理的最后一个傍晚,我住的客房朝西,往外望去,近处是麦田,远处是苍山。我坐着啥也不干,说要好好看看苍山,看那火烧云,看那变幻莫测的山与天空。其实那时已全然没有“我见青山多妩媚”的心情了,因为满脑子都是离愁,满脑子都是航班、疫情与远方的家。有一位以前常常出国旅行的朋友,他说在登机口和一大群同胞一起候机的时候就已回国;因着同样的缘由,我也在启程回家前就已离开了大理。好人好事好地方总是令人怀念,现在闭上眼睛,脑中还能浮现脚下青翠碧绿的稻田,苍山上赤彤丹朱的火烧云。现在想想,这未尝不能算是一种乡愁。那时很想循环听《额尔古纳》,但又怕情绪太浓重,人受不住——那是一首将乡愁渲染到极致的歌,渲染到没有过乡愁的人也懂得了乡愁的歌。野花过草原,窗扉紧掩,雨中纸鸢,蝴蝶捉住少年。我想,这首歌勾勒出了无限接近乡愁本愁的模样。所以“故乡”这东西,当你想起它来,它便已经自带滤镜——事实上,有许多滤镜是我们有意无意加诸故乡的:温暖,舒适,柔和,安逸,缓慢,自足……空间上是故乡,时间上是童年,二者在记忆深处纠缠不清。如果故乡是家,童年是来处,那么后来的人生总在流浪,流浪中有风有雨有泪有笑,但那些是真实的、当下的。人毕竟总要在当下之外寻点寄托,或过去或未来。而未来由当下决定,再美好也难免沉重,于是就只剩下怀念过去。那夹杂着失落的甜美、伴随着寂寞的安逸,大概就是乡愁的本来面目吧。乡愁,是奔跑者的回望,是远行人的疗伤。然而,人生只有单程票。乡愁,从来不是回去的理由。除非,它能承载你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