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曝光 http://pf.39.net/bdfyy/zjdy/161222/5131646.html一滴颜料洒上茫茫戈壁,就漾出了莫高窟的微笑;一滴烈酒跃进赤水河谷,就浮起了茅台的香气。
9月26日,飞天茅台终于走进莫高窟,两个文明守望者真切站在彼此对面,圆月犹似唐时秋。
等见面这天用了60年
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始终念念不忘一件事。年遵义代表团到莫高窟考察,了解到敦煌研究院的种种艰辛,决定捐助5万元。这让王旭东很意外,因为他知道,贵州和甘肃同样经济欠发达,遵义的这笔捐助,情深意重。
年敦煌研究院收到遵义旅发大会的邀请,到场环视,才发现自己是唯一的受邀文博机构。主办方的高度认可,让敦煌研究院再次感受到厚重情谊,遂发出邀请,让遵义贫困家庭的孩子们,到莫高窟参观举世罕有的文化遗产。
到茅台来访,王旭东才明白,原来飞天茅台的故乡,就是遵义。
9月26日,茅台集团代表团一行站在莫高窟号窟中,找到了飞天茅台商标的出处。茅台集团董事长、总经理李保芳感慨万分:没有飞天,茅台不可能有今天的成绩,也因为有今天的成绩,茅台不负飞天。
莫高窟和茅台都是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
而敦煌飞天与飞天茅台的正式会面,等了60年。
借着参会第三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的机缘,飞天茅台走进了敦煌研究院,带着无比的期待,带着最好的酒,带着诚挚的祝愿。
近乡情怯,9月26日上午,李保芳在敦煌研究院,用“四个心意”来描述胸中的澎湃:“怀着敬畏之心,朝圣这座向往已久的文化艺术宝库;怀着进取之心,学习敦煌人的专注精神;怀着感恩之心,勇担传承传统文化使命;怀着赤诚之心,不断深化交流与融合。”
和茅台一样,敦煌研究院的一代又一代文化守夜人,在莫高窟里看见的,是无法形容的美,是对远方的强烈向往,和对更好自我的期许。
和茅台拜访敦煌几乎同时,9月20日下午,第一列动车缓缓驶出敦煌站,将这座丝绸之路上的枢纽城市从此带入高速铁路交通时代。
敦煌研究院的传奇人物,“敦煌女儿”樊锦诗看见茅台酒瓶上的飞天图案,始终惊讶,但不惊奇。和年轻时一样瘦弱的樊锦诗,依然不善言辞,对着茅台的客人们反复表达歉意:“我不喝酒。”意思是说,没办法彻底了解茅台酒中包含的匠心,是自己的一大失误。
她说,十多岁的时候听说周恩来总理成功开展了“二台”外交,一个是茅台,一个是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从此记住了茅台酒的名字。之后因为工作原因参加重要场合,所见所闻,都是对茅台的百口称赞。
樊锦诗感到兴奋,因为在她80岁的这一年,看见飞天茅台飞回来了,还告诉她一个消息,茅台建了机场,随时可以飞到茅台去。
穿越时光的守望者
莫高石窟用了一千年的时间,来完成自己。莫高窟断续雕琢的时光,时值中国历中上两汉以后长期分裂割据,走向民族融合、南北统一,臻于大唐之鼎盛,又由颠峰而式微的重要发展时期,向西进取的雄心,和向东回望的乡愁,糅合为厚重的文化风景。
茅台的工艺形成亦非一日之功。始于秦汉,熟于唐宋,精于明清,盛于当代,和莫高窟同为中华文明的浓缩体。从最初的枸酱,到如今的酱香,一脉相承又经历了无数次的蜕变。这样的身影,难怪令人一见倾心。
敦煌研究院里有许多人,都是第一次看见莫高窟,甚至只是看见图片,或者临摹的画,就知道自己走不开了。那些从未谋面的雕塑,却好像亲近了很久很久。“你来还是不来,它都在那里不离不弃。你爱还是不爱,它还在那里,不卑不亢。”
敦煌研究院历任的四位院长,每一个都是莫高窟至死不渝的“恋人”。
“敦煌守护神”常书鸿从巴黎去到敦煌时,张大千刚要离开,告诉他这将是“无期徒刑”。妻子不堪其苦,舍家离开时,他只身追进沙漠深处,差一点丢了性命。即便如此,常书鸿也没有气馁。年抗战胜利,大批艺术家返回内地,敦煌只剩下常书鸿一人。
一天,常书鸿背着行囊对看门人说,他要去内地招兵买马,带一批人再回来。看门人笑笑,并不相信。然而常书鸿真的回来了,还真的带回来一大批艺术青年,其中,就有第二任院长段文杰。
段文杰来了就没有走,年逝世,灵骨安葬在了敦煌三危山下,继续守望莫高窟。
第三任院长樊锦诗是北大考古系的高才生,25岁到的敦煌研究院。她带给同事们的印象如此深刻,以至于很快就以她为原型,制作了一个雕像,名为《青春》。
25的年轻女生,瘦弱,内向,羞怯,在大漠里守了一辈子,变成说话直来直去的人,在风沙中大声与人争论。季羡林在年敦煌百年庆典上,形容樊锦诗,用了一个词:“功德无量”。
王旭东总结70多年敦煌研究院的倔强灵魂,是16个字:“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他说,这就是“莫高精神”。
茅台人何尝不是同样的执拗。代代相传的茅台酒师们,人人把酒看得比命重。时至今日,茅台仍然奉行严格的师徒制,拜师仪式上,师父接受徒弟的敬酒,并向徒弟赠送弟子规、笔记本等信物,行使“戒尺加身”的仪式。
茅台酒师也是一代又一代说不完的故事。王绍彬是跟随茅台建厂的第一批酒师,病倒在床的最后一段日子,还要坚持住在厂里,杵着拐杖到一线指导生产;郑义兴18岁开始当学徒,一辈子酿酒,把家传五代的酿酒秘技和30年积累的宝贵经验,无私传授,病重临终时,告诫徒弟李兴发,“不能走样,不能失传”,否则“对不起国家,对不起祖宗”。
敦煌的苍凉黄沙、漫天大风,让刚到的年轻人惊惶落泪,但只要站在石窟里,顿时沉迷在无边的美好中,无怨无悔;在茅台,莽莽群山,初创时的艰辛,超乎想象,然而浓郁的酒香,也每每令人忘情。完美的造物,能够引发无穷无尽的想象,是吸引人们不顾一切投身其中的灯火。
有专家认为,正因为拥有梦想的能力,让远古的人类群落表现出更强的组织性,终于在自然进化中成功胜出。而远方是梦想的诞生地,所有的神话,都是从“远方”这一地理维度开始描述。但除非具备了超乎常人的智慧和勇气,不可能抵达远方,成为传奇。敦煌飞天是对远方的“知”,飞天茅台则是对远方的“行”。两者合二为一,或许并非偶然。
上世纪60年代,头一次有科班出身的大学生来到茅台,目睹了整套工艺后,嗔目结舌,因为书上完全没有这样的描述,繁复程度远超想象。
茅台是目前所知香气成分最为复杂的烈酒。有科学家采用全二维气香色谱对茅台酒香气香味进行剖析,证实茅台酒中存在的香气香味成分近种,其中可定性研究成分近种,其中三分之二为首次发现。
敦煌又何尝不是同样绚烂的存在?这个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宝库,有着个洞窟、4.5万平方米的壁画,还有尊彩塑,每一抹颜色,都是传世的赞叹。
茅台和莫高窟都与周恩来有着特别的缘分。上世纪60年代国家经济刚刚恢复,周恩来总理特批万专款,用于敦煌莫高窟的保护。万在当时,无异于天文数字。在茅台的故事中,周恩来也是父亲般的角色。
上下而求索
命运的重叠,实在让人惊讶。面对新世纪,茅台和莫高窟都把眼光投向了数字化,最古老的存在,却都有着最敏锐的直觉。
相隔公里,茅台有天酿剧场里的声光电全景表演,有国酒文化博物馆里的时空转换,敦煌则有主题电影《千年莫高》和球幕电影《梦幻佛宫》,都是真实而强烈的身心震撼。
一个是绝世佳酿,一个是佛艺大观,生命力如此旺盛。如今,敦煌研究院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研究敦煌的科研实体,而茅台站在全球酒业舞台上熠熠生辉。
精彩远没有结束。
王旭东说,石窟方面虽然已经经历了70多年的研究,有很大进展,但离完全研究透彻还很远。“把敦煌的艺术和文化放到丝绸之路的大背景下去研究,可能也是未来敦煌学能够延展出一个大学问的方向。要知道丝绸之路不光是商贸联结之路,也是科技、文化联结之路,是需要放在不同文明交融的大背景之下去研究的。”
茅台也感受着视野张开所带来的压力。任何茁壮生长的文明,都不是闭门造车的结果。开放与封闭,指向兴盛和黯淡。起起落落自有天道,胸怀越大,挑战越大,机会越多,文明的肌体越是强悍。
如今是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全新时空,信息穿梭如星空流转不息,在静谧的赤水河谷,又或者是广袤的戈壁上,屏住呼吸,甚至能听到网络的脉动。如何融入科技的力量,提升团队治理和文化传承,是摆放在茅台和敦煌研究院面前共同的考卷。
站在全球化的大视野下,审视自我,需要超越以往的格局,有更深的思考。而丝绸之路早已升华为有着更丰富内涵的“一带一路”,潮头涌动,把莫高窟和茅台带向人类文明的蓝海。
过往独自璀璨的文明孤岛,正被一一连接,成为无垠宇宙。
李保芳认为,飞天和茅台的完美结合,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无论是敦煌文化,还是茅台酒传统酿造技艺,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与见证。
他说:“我们愿继续秉承传统文化的厚重,发扬传统文化的张力,让茅台酒这一民族品牌和国家名片,作为友谊的使者,沿着一带一路,不断深化和拓展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面对人类历史上最具划时代意义的转型,茅台正全力筹划顶层设计,通过智慧平台的搭建,拥有更加柔软的身段;敦煌也在创建年后,迎来全新的自我:线下的高速交通和线上的数字构建,把敦煌带向无边无际的洋面。
敦煌之美,茅台之香,“前有60年渊源,未来更加可期。”李保芳在敦煌研究院由衷祝愿。
在他看来,茅台故事和莫高窟故事,同为中国故事的动人篇章,双方理应开展更广领域、更深层次的合作,不断碰撞和迸发出新的火花,形成有价值、有内涵的文化产物。这是跨越时空、跨越形式的牵手,是一个古老文明对另一个古老文明的致敬。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