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尔古纳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成都方言中的古词例证 [复制链接]

1#

成都这座历史文化古城丰厚的文化底蕴体现在诸多方面,我们可以自豪地举出很多例证:从支机石到武侯祠,从文学大家到佛道大师,从川酒川茶到民风民俗,等等……所有的例证都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或史书上记载的,或民间流传的,而古人的所见,所闻和所说的肯定与今日不同。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在成都人的笑谈中,我们可以更直接、更鲜明、更真实地感受到这种丰厚的文化积淀。只是我们习惯成自然而不识其真面目而已。当我们了解一些一直活在成都方言中的古人话语时,我们不但会感叹它们的标本意义,也会感叹成都人口语中的古雅风趣,更会感叹这些语言的活化石正日渐淡出我们的生活。

兹举例如下:

安逸:出自《庄子.至乐》:“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华服……”。本来的词义是安闲舒适,在成都方言中运用较广泛,视语境不同,还有“令人满意、精彩、糟糕”等义。

恍兮惚兮、或恍尔惚兮:语出《老子.二十一章》:“恍尔惚兮,其中有物”。这是成都人常见的口头语,形容恍恍惚惚,精神不定的样子,后又进一步引申为“粗心、不在意,注意力不集中”等义。

声气:此词是古人的通用语,今天只保留在四川方言中,汉语普通话中已无此搭配用法。王充《论衡.骨相》:“相或在内,或在外,或在形体,或在声气”。《红楼梦》第三十三回:“一句话未了,只听窗外颤巍巍的声气说道……”。声气的含义是指说话时的声音和语气。

沥:即“过滤”之义,许慎《说文解字.水部》:“沥,浚也”。今日之普通话已无此用法,而成都人还在说:“把锅头的饭沥起来”。

肚皮:即腹部、肚子。这是至少唐代便已有之的古语,现在的普通话已无此用法,但成都方言仍在沿用,而且极为普遍。例:《敦煌变文集.不知名变文》:“盖得肚皮脊背露,脚根有袜趾头穿。”

撇脱:即洒脱、干净利落之义。《朱子语类》卷九十四:“要之,持敬颇似费力,不若无欲撇脱。”《二刻拍案惊奇》卷九:“撇脱些,我要回去”。这个词,宋代便已有之,今日大概仅见于成都方言中了,而且还有“简单、轻松、容易”等义。

马起脸:面带怒色,或十分严肃。如成都人说:“他的脸马起了,”或“他马起脸给我说”等。许慎《说文解字》:“马,怒也,武也”。

塞话:指顶撞人的话,使人生气的话,风凉话等。《红楼梦》第八十三回,“你还是我的丫头,向你的一句话,你就和我摔脸子,说塞话。”现在的成都人常说:“你只晓得说塞话”。

偷儿:即窃贼,小偷。成都人称为“偷儿”,或“小偷儿”,一般人以为是小偷加儿化音,实际上“偷儿”是古时的通用语。《晋书.王献之传》:“夜卧斋中,而有偷人入其室,盗物都尽。献之徐曰:“偷儿,青氈我家旧物,可特置之。”

晏:音:按,有“晚、迟”之义。此义一至保留在成都方言之中,如成都人说:“这么晏了,还不来。”举例:《吕氏春秋.慎小》:“二子待君日晏,公不来至。”

打翻天印或打番天印:意即翻脸不认人。多指学生或徒弟背叛、攻击老师或师父。《封神演义》第四十六回:“广成子暗将番天印往八卦仙衣底下打将下来,一声响,把镜子打碎了十九面。”广成子是古时传说中的得道高人,“翻天印”是他的随身法宝。

刘全进:意思是傻瓜。出自《西游记》第十一回刘全进瓜的故事。成都人只说某人是“刘全进”而省略“瓜”字,是不明说某人是“傻瓜”。

……

在成都市的边远地区,保留着更多的古语用法。比如:大邑县某些地区说:“瞩一瞩”,就是张望一下的意思,成语“高瞻远瞩”,可以为证。《晋书.桓温传》“与诸僚属登上平乘楼,眺瞩中原。”

四川方言是西南官话的主流,而成都方言又是四川方言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分支。《成都大词典》第页对成都方言的说明是:“成都话属汉语北方方言西南官话的一个分支,语音、词汇、语法等和普通话有很大的一致性,也有自己不同的特点,而以语音方面的差异最大。”这段说明正好是成都方言中的古语存留的一个旁证。

——这是当年的备课笔记。

---.10.3.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