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白癜风知名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zd陈婷说
敦煌的黄沙和碱水侵蚀着他们的肌肤,但却成就了高贵的灵魂。
——陈婷(慧谷家族创始人、CEO,传承中国创始人、执行主席)
01
非专业人士,或许并不熟悉常书鸿这个名字,更无从了解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但在文化艺术行业,尤其是熟悉石窟艺术的专业圈里,他却是神一般的存在。
放弃了法国的名车豪宅、放弃了已经稳定的艺术事业,他抛家舍业毅然回到祖国,只为守护敦煌;在敦煌的艰苦环境中,他甚至失去了相守二十年的结发妻子,却以一己之力,奔走呼号,为守护祖国的艺术瑰宝敦煌的石窟艺术,奉献了毕生的精力。他被业内人士尊为“敦煌守护神”。
今年的七月,跟随我们女主人课堂的敦煌课程,我第一次来到敦煌。在敦煌学习的七天时间里,听敦煌研究院的专家提到最多的名字就是常书鸿,“敦煌守护神”传奇、精彩、神圣的一生,也如敦煌壁画一样在我们眼前展卷。
02
常书鸿,满族人,由于清朝末年,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匡扶中华”,所以作为一个没落贵族的后裔,他自然也在被驱逐之列。那个纷乱的年代,满族人已经失去了昔日的荣光,生活和工作方面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一些影响。
与林徽因同一年出生(年)的常书鸿,出生七年后就是辛亥革命。他家里的“皇恩”已经完全被剥夺,家族要自力更生。从小酷爱美术的他被父亲要求去学习工业。无奈之下,年十四岁的常书鸿报考了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染织科。好在,染织科也跟他钟爱的美术沾点边,并没有影响他本人要继续学会绘画的决心。
年,19岁的常书鸿与富家千金陈芝秀成婚,和美的婚姻生活并没有磨灭他对艺术的追求。年6月,在好友沈西苓父亲的资助下,得以前往法国留学,并于11月考进里昂美术专科学校预科学习。一年后,常书鸿如愿升入专科,开始学习油画。同时代出去留学的中国画家很多,比如刘海粟、徐悲鸿。
当时的留学潮跟今天一样,不管是勤工俭学还是家境优渥的年轻人都愿意出去学习镀金之后再回国报效祖国。而当时的中国、正处晚清后期,国家积贫积弱,文化上更难有自信可言。
在法国留学的第二年,他把爱妻陈芝秀也接到了法国,并支持她学习雕塑。这位后来背叛婚姻遭人唾弃的女人其实是我国第一代雕塑家。他们在法国拥有了第一个女儿常沙娜。陈芝秀会打扮、会理家,在常书鸿的同学中人缘也颇好。当时他们常常在自己的家里举办文化沙龙。陈芝秀也算是合格的女主人。婚姻的七年之痒并未受到任何挑战,艺术家夫妻像神仙眷侣一样令人羡慕,但后来的结局却令人扼腕。
年,常书鸿的《G夫人像》还获得全校毕业生作品第一名。随后,他的油画《浴后梳妆》、《浴女》也获得了全校第一名,他本人也因此被保送到巴黎高等美术学院继续深造,师从当代著名新现实主义大师劳朗斯。可以说,当时的常书鸿算是东方画家里水平最高的一位。陈芝秀的雕塑艺术也渐入佳境。如果没有后面的故事,这对艺术夫妻的美好生活会成为美谈。“世事漫随流水”,他们的生活在年的一个黄昏发生了改变。
03
那一天,常书鸿跟往常一样,在巴黎街头的旧书摊上闲逛,从小爱读书的他最喜欢去的就是各种书店或书摊。一套由法国探险家伯希和在年敦煌石窟中拍摄的《敦煌图录》映入眼帘。
崇尚西方美术的他这一次却被自己的民族艺术深深震撼。书摊老板或许是看出了常书鸿对敦煌艺术的喜欢,所以在他走前还告诉他在吉美博物馆里有许多关于敦煌的绢画资料。
第二天一大早常书鸿就跑去了吉美博物馆。如书店老板所说,博物馆里确实展览着伯希和当年从敦煌盗来的唐代大幅绢画。欣赏完所有的绢画后,常书鸿感叹,“我是一个倾倒在西洋文化面前,而且曾非常自豪地以蒙巴拿斯的画家自居,言必称希腊、罗马的人,现在面对祖国如此悠久灿烂的文化历史,自责数典忘祖,真是惭愧之极,不知如何忏悔才是!”冥冥之中,是上天的安排,与敦煌艺术的邂逅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年,常书鸿回国,在教育部部长王世杰的邀请下,担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的教授。在一次聚会上,他认识了著名的建筑学梁思成,两人都对敦煌感兴趣,整个过程都在聊敦煌。
年,梁思成特意来找常书鸿,询问他:“愿不愿意担任拟议中的敦煌艺术研究所的工作”。常书鸿为敦煌而回国,自然愿意为敦煌而行。
从年到年的七年时间里,中国大量的知识分子都经历了因战乱而不得不选择的颠沛流离,常书鸿也不例外。期间他将自己的妻女运回祖国,辗转南下,总算在昆明安了家。
当时林徽因、丰子恺、沈从文、金岳霖、梁思成等著名人物也在辗转南下,陈芝秀并无太多怨言。随着丈夫的颠沛流离中也获得了精神上的成长。但去敦煌是常书鸿的梦想,并非陈芝秀的。
04
年,常书鸿几经周折说服几位朋友同行,一路舟车劳顿险象环生。届时,他的妻子并未同行,她在昆明的家里等着丈夫归来。她从未想过,丈夫会一去不复返,更没有预设,自己的后半生也跟随丈夫一起在黄沙漫漫,条件极为艰苦的敦煌度过。
在经过一个多月的旅程后,常书鸿终于到达了梦想的敦煌,这与他第一次了解敦煌已经时隔七年。但眼前的情景却让他惊愕。
自从明朝嘉靖皇帝实施封关以来,敦煌莫高窟就变成了一座无人看护的石窟洞。清朝雍正皇帝虽然启动了保护敦煌的政策,但落实的并不好,新建的石窟艺术水平也很低。从明朝嘉靖到民国的四百多年时间里,敦煌艺术变成了“孤魂野鬼”。
二十年代甚至一度成了白俄关闭犯人的地方。洞窟有的石墙上漆黑一片,明显是被火熏的;洞窟有的都已坍塌成一堆,栈道也都被摧毁。很多洞窟都无法走进去。唯一幸运的是,大多数壁画还好好地保存着。
常书鸿一行到达敦煌的第一件事就是建围墙,防止人们随意进入;后又要解决经费问题,不得不经常给上级打报告,催经费;催了大半年,在梁思成的帮助下终于解决了经费;而后又要开始操心洞窟的打扫问题。
据说,当时洞窟里面的沙子多到大约有10万立方米。若要找人清扫,按当时工价来算的话,就要整整万元。这可是一笔不菲的支出,研究所并没有这么多钱。好在,在所有人以及当地驻军的帮助下,最后还是清光所有沙子。
石窟问题虽是得以解决了,可生活问题却越来越多了。
05
在敦煌,常书鸿不能随时随地喝他爱喝的咖啡,就连水也不是他平常喝的那个味道,敦煌的水在那时都是咸的。特别是在夏天,溪水被阳光晒到盐分更多,更咸。蔬菜与肉更是奢望。他们只能天天吃咸韭菜。吃肉的话,他们得跑去城里,来回五十多公里,以牛车为交通工具,大概要花12个小时。
但其实这一趟去了之后也有点亏,因为阳光太毒,买回来的肉基本在路上就臭了,豆腐都会变酸。而且,敦煌燃料也不够,他们要想烧东西,也只能去几十里以外的戈壁滩上挖灌木树根来烧。
一旦烧一次粮食,研究所的人都会蒸够吃半个月的馒头,然后将其拿到太阳底下晒干,这样就可以保存两三个月。但这两三个月的前提是一天只吃两餐。
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生活,若没有强大的意志力,绝对是不可能坚持下来的。
著名画家张大千当时也在敦煌,他在离开时就曾对常书鸿说:“这是一个长期的——无期的徒刑啊!一定要坚持在敦煌留下来。”张大千临行前给常书鸿画了一张图,告诉他在哪里可以采到蘑菇。
艰苦的生活环境与常书鸿一家人在法国的小资生活有天壤之别。凭借着强大的精神力量,常书鸿自己苦苦坚持,但富家千金出身的陈芝秀却难以忍受。生活艰苦,感情也渐渐疏离。
忙碌于工作的常书鸿把妻子拜托给了他的属下又是同乡的总办主任赵忠清,但他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是,这次的拜托竟然是“大意失荆州”。
等他回过神的时候,自己的妻子已经跟属下私奔,百般懊恼和遭受巨大羞辱的他昏迷了三天三夜,等来的是妻子登报解除婚约。
06
二十年的夫妻情谊在守护敦煌的艰苦岁月中随风而逝。但遭受巨大打击的常书鸿并没有因此而颓丧,他一个人带着一双儿女继续他的守护工作。作为第一任敦煌研究院主任,他从来没有想过退缩。
或许因为他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理想感动了上苍,上天最终还是赐予他一个好女人,陪伴他一起守护敦煌,直到终老。他的好朋友张大千的师妹李承仙最终成了他的学生、助理、秘书和伴侣。他的爱情婚姻与生活始终都与敦煌密切相关。
天道轮回,前妻陈芝秀后来的命运似乎是受到了上天的惩罚,私奔后过了几年安逸生活之后是无尽的苦难。赵忠清坐牢而死,她不得不改嫁给一个工人做了洗衣女贴补家用,晚景非常凄凉。而常书鸿因为守护民族的艺术瑰宝备受尊敬,即使在十年浩劫中,遭受过不公平待遇的常书鸿还有敦煌当地人民的支持与保护。
年,常书鸿被安排去看守果园。期间就有一个老农民专门步行30公里,捧着两个西瓜给他,说:“我从乡里走来,你是敦煌的恩人,虽然现在被打倒,但是我们老百姓忘不了你。”
从年至今,整整25年,当地所有人都记得,敦煌有个恩人,叫常书鸿。年,常书鸿被调回了北京,担任国家文物局副局长。晚年失忆的他什么都不记得了,唯一记得的就是敦煌。直到年,常书鸿安详辞世,享年90岁。按照他的遗嘱,部分骨灰就埋在了他在莫高窟旧居种植的两棵梨树中间。而他的墓碑,则正对着莫高窟大佛殿,上面刻着五个字:敦煌守护神。
07
在敦煌期间,常书鸿的身影渐渐清晰,花半个世纪的心血守护敦煌。他在敦煌所建立的优秀传统也代代相传。继任者段文杰、樊锦诗也都如他一样,抛却世俗的功名利禄只为守护敦煌。他们在敦煌临摹的壁画、创作的作品也都跟莫高窟密不可分。他们的爱情、婚姻和家庭也都是在敦煌壁画的庇佑下进行。可以说,他们把自己的全部都献给了敦煌。
敦煌的黄沙和碱水侵蚀着他们的肌肤,但却成就了高贵的灵魂。在敦煌,我们接触到的每一个工作人员,都能如数家珍地讲述敦煌的故事,提到常书鸿都会肃然起敬。作为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那些高贵的灵魂似乎没有被商业世界侵扰,这或许就是敦煌莫高窟的魅力所在,更是“敦煌守护神”常书鸿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
相关阅读
烟雨南京
元与明-两大帝国背后的挣扎
文人的黄金时代——宋朝
宋仁宗盛世的星光灿烂
人间烟火
四位艺术皇帝的浪漫与悲情
陈婷
慧谷家族创始人、CEO
传承中国创始人、执行主席
与陈婷一起看世界!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