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尔古纳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被宋辽金蒙轮着打,但它画出了敦煌最美的水 [复制链接]

1#

叨叨念No.8

人美也要多读书

读书还要多思考

思考之后写下来

▽作者本人献声的全文语音版▽但超多美图还是建议看帖"

西夏说:我太难了!我打从年在银川这儿立国,就被宋、辽、金和蒙古轮着打,(啊你说我也有主动打他们的时候?额……那我还不是为了自保嘛!子曾经曰过哒,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我将近年的岁月里头就木有多少太平日子……年成吉思汗灭我西夏时,几乎把我的文明全部毁坏殆尽……可是!我骄傲!我在敦煌石窟里留下了好多特别特别美的壁画,比如最美最美的水月观音!不信你去敦煌榆林窟看看~~

"

西夏说的最美最美的水月观音啊,我证明他不是吹牛??,咱们去敦煌榆林窟第2窟一看便知:

△榆林窟第2窟西壁门南水月观音西夏

我们看这铺壁画中的观音菩萨,他很随意地坐在水中的岩石上,一条腿支起,右手轻拈串珠,小臂搭在膝上,这个姿势叫做“游戏坐”。菩萨通体金色,头戴华丽的宝冠,身上披挂各色璎珞,全身笼罩在透明的身光圆轮中,背后靠着嶙峋的怪石,怪石上祥云缭绕,有竹枝从石后伸出。菩萨的净瓶也是金色的,放在旁边小岩石上,瓶里插着柳枝。菩萨微微低头,望着身前的瀑布流水,若有所思。一对承足莲花静静停驻在菩萨脚下的岩石边。画面左下角,一位天女双手合十礼拜菩萨,一对鹦鹉在她眼前飞舞。壁画敷彩大量使用石绿打底,使画面呈现出独具风格的冷色调,被叫做“绿壁画”。

同一窟里,西壁门北也绘有一铺水月观音图,也是极为精美:

△榆林窟第2窟西壁门北水月观音西夏

这里的观音菩萨,也是以游戏坐姿势靠坐在山石上,他悠闲地仰头望向天边的弯月,天空中祥云缭绕。海面上,一个童子乘风踏云而来,衣带飘飘。此情此景,用白居易的诗来描述最贴切不过了:“净绿水上,虚白光中,一睹其相,万缘皆空。”

不过,且慢:白居易是唐朝诗人,这诗比画早了至少年,怎么会这么合适的呢?其实事情是这样的:观音菩萨作为一位“有求必应”“救诸苦难”的大菩萨,响应的是人们最普遍的精神与心理需求,所以在中国民间得到广泛的信仰,虽然不清楚具体是什么时候从印度传来的,但到隋唐时期,观音信仰已经成熟。

而水月观音像则出现于中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写:“(周昉)妙创水月之体”。张彦远与大画家周昉年代仅相差几十年,他的记载应该是可信的。周昉在世时名声就很大,他原创的水月观音像,为时人所好,所以很快就流行开来,并且流传后世。所谓水月观音,就是“世间所绘观水中月之观音”,其实水月观音的称号并没有佛典依据,可能与《华严经》、《千手千眼观音经》有关,《华严经》中有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其中第二十六参所见的是普陀洛迦山观音,唐译本卷68云:“渐次游行,至于彼山,处处求觅此大菩萨。见其西面岩谷之中,泉流萦映,树林蓊郁,香草柔软,右旋布地。观自在菩萨于金刚宝石上结跏趺坐。”周昉很可能就是参照这段经文而“妙创水月之体”的。

西夏的佛教信仰深受汉地影响,早期佛教绘画技法则以宋为师,所以中唐诗人白居易同学在多年前赞咏水月观音的诗,用到后世西夏的水月观音像上,依然还是那么贴切。

我们前面贴的第二幅水月观音像里,有一个彩蛋,不知道有没有小胖友注意到(估计不会有的)??:在画面的右下角,水岸边,有两个人在礼拜观音菩萨,他们是谁呢?

没想到吧,前面的人是唐僧,后面的是孙悟空??。贴个线描图让大家看得更清楚一点:

身披袈裟的唐僧站在激流滚滚的岸边,双手合十,礼拜观音;孙悟空毛发披肩,头戴金箍,一手牵马,一手举在额前遥望观音,并不施礼,大不敬之态跃然壁上,野性未泯的样子被刻画得惟妙惟肖。说到这儿又要来理一下时间了:壁画是西夏时期绘制的,而《西游记》通常被认为是明代吴承恩所作,后者的年代要晚几乎三五百年,原来,玄奘大师带着徒弟孙悟空西行求法的传说,那么早就有了。

榆林窟所在的瓜州地区的西夏时期石窟里,一共发现了六幅玄奘取经图,这是有一定历史原因的。玄奘想去印度求学取经的时候,唐朝政府不允许,于是他决定偷渡,从哪儿走呢,就得从瓜州这儿出玉门关走丝绸之路。瓜州的官员和僧人百姓冒着风险暗中相助,秘送玄奘渡葫芦河,出了玉门关。那玄奘那个人模猴样的徒弟呢,可能是从他的胡僧弟子石磐陀演变而来,“胡僧”发音近似于猢狲,胡人的相貌也被汉人认为状类猕猴,可能就这么以讹传讹,最后就变成了神通广大的猴王孙悟空护送唐僧西行取经了。这段传奇的历险故事,被瓜州人民喜闻乐见口口相传,于是画师们也发挥了艺术的想象力,把玄奘不畏艰险的取经故事画上了墙壁。所以说,瓜州石窟壁画中出现“取经图”,蕴含着瓜州人民强烈的自豪感和地域文化特色。

不说猴儿了,咱们还是说回菩萨。榆林窟的西夏壁画,除了第2窟的水月观音,还有第3窟的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赴会图,也是精彩绝伦。

这线条,这气韵,我真的不知道说什么好,我觉得这不是普贤菩萨.jpg,这明明是普贤菩萨.gif,嗯我承认,其实风没动、衣带没动,是我的心在动。

这两幅壁画里,作为菩萨赴会背景的山水楼阁,绘画得也是既雄奇又缜密,乃们仔细看图,就知道我所言不虚了:

△榆林窟第3窟西壁门南普贤变之山水西夏

除了奇峰怪石、烟云楼台,山水里还有神态憨然的大鱼,鱼之大,一锅炖不下:

对了,第3窟的普贤菩萨图里,也有玄奘和孙猴儿,画的是他们取经归来的场景,这时候的猴儿已经不再那么野性难驯了,他也学着师父双手合十,朝着菩萨礼拜:

怎么样,有图有真相,西夏同学用精美的壁画证明了自己确实是个优秀的文艺青年。但我们很多人的确跟他不熟,不知道它曾经是怎样的一个存在,那我们来简单说一说吧~

有一部根据日本著名作家井上靖的小说改编的电影,叫《敦煌》,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宋朝书生赵行德在京城参加科举考试,题目是对西夏的策略。可是他对西夏一无所知,自然就落榜了。有一天他在街头无意间救了一个西夏女,西夏女无以为报,就把自己的西夏通关文书送给了赵行德。赵行德于是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出发前往自己完全不了解的西夏……

当时,西夏太子李元昊正率军攻打甘州回鹘(今甘肃张掖),赵行德凭主角光环护身,竟又救了美丽的回鹘公主。然后呢毫无悬念才子佳人肯定是要坠入爱河的,可是呢李元昊不可能等着祝他们百年好合对不对,所以再然后呢……我就不剧透了,万一有小胖友想看看这部电影呢(主要是懒得复述剧情了……)?总之后来,赵行德在敦煌的时候,李元昊打过来了,敦煌城中乱成一片,敦煌太守竟准备将自己毕生收集珍藏的各种文字的佛典、书籍还有画卷付之一炬。生死存亡的关头,赵行德没有选择逃命,而是跟一些僧侣一起,将这些宝贵的文书运到了敦煌莫高窟的一个洞里藏好,封存了起来……

你大概已经猜到了,电影里所指的洞窟,就是年道士王圆箓在莫高窟清理积沙时发现的藏经洞……由此便产生了20世纪最重大的文物发现和中国最惨痛的文物流失。关于藏经洞封存的原因,其实学界有不同的看法,电影里演绎的是其中一种:伯希和所主张的“避难说”,伯希和根据他到藏经洞时、洞中无西夏文书,而藏汉文本及绢画、壁衣、佛像、石碑无序堆放乱七八糟的情景,认为藏经洞是在西夏人入侵敦煌时被仓皇封闭的。但这种看法其实有问题,因为斯坦因是第一个来到藏经洞的西方学者,当时佛典和其它文书、绘画是分帙分类整齐包裹着存放的,并不像仓促所为;伯希和看到的,是被斯坦因折腾过之后的情形,以此推出“避难说”就很牵强了。

但赵行德故事的背景跟史实是相符的,西夏是党项族人建立的,建国者就是电影中的太子李元昊。李元昊的祖上原来居住在四川松潘高原,姓拓跋,唐朝的时候迁到了陕北;唐末因为协助朝廷平叛有功,被封夏州节度使,后来又封夏国公,赐姓李,由此形成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藩镇割据政权。之后五代十国到北宋初年,西夏与中原时战时和,到李元昊父亲主政的时候,宋辽之间已经签了澶渊之盟,宋一定程度上不再追求扩张而是希望和平,所以跟西夏也签了和议。但西夏当时正处在事业的上升期,东边跟宋议和了,正好专心向西扩张:先把甘州回鹘(今甘肃张掖)拿下,又干掉凉州(今甘肃武威)的吐蕃部落,再降服了瓜州归义军(今甘肃敦煌)(电影里说的就是这一整段),吞并了整个河西地区。李元昊当时只有20多岁,从西夏的角度看起来,就是一代雄才大略的开国英主。年李元昊正式称帝,定都兴庆府(今银川),国号大夏。

△电影《敦煌》中的李元昊,旗上为西夏文字

李元昊称帝之后,为了撇清跟中原政权的关系,宣称自己是北魏皇族的后裔(他确实姓拓跋),放弃了唐宋政权赐姓的李、赵,给自己改了个名字叫嵬名曩宵,为了保证政权的独立,一会儿联辽抗宋,一会儿又宋夏议和、辽夏战争,这种拉一个打一个的状态和方式一直延续到李元昊之后的各代西夏君主,对金、宋也是如此,一直到不讲武德的年轻人蒙古国出现,把大家都给灭了。

小胖友们不要以为西夏地处偏远,就是个落后不开化的国家,其实,西夏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科技都蛮发达的,我们在石窟和出土文物里都能看到证明:

比如,我们又要说到榆林窟第3窟了,在它的正壁也就是东壁上,有这样一幅壁画:

我们只看壁画哈,请忽略下方的塑像;这幅壁画画的是五十一面千手千眼观音像,观音的手持物具备各种救助世人的功能,这里一共画了种器物,对称地分布在观音的两侧,其中有很多图像实际上是当时社会生产生活的场景,能让我们直观地看到当时西夏人的日常,比如:

这个叫踏碓图,画的是舂米的机械装置。地处西北的西夏不仅有畜牧业,也有发达的农业,因为政府对农业很重视,专门设置了农田司,广辟农田兴修水利,壁画中的农耕图、踏碓图反映了西夏的农业生产跟中原地区所用的农具、生产方式都差不多。

这个呢叫锻铁图,西夏的冶铁技术水平相当高,看这幅图上,一个人坐在竖式风箱旁边鼓风炼铁,另两人手持铁锤,密切配合,在铁砧上轮番锻打铁制工具。两个风箱同时工作的画面表明,当时西夏已经完成了由单冲程间歇式鼓风向双冲程持续鼓风的转变,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冶铁技术高,西夏的武器制造业就很有名,当时“夏国剑”在宋朝被誉为天下第一,上层社会以佩戴夏国剑为风尚,就连宋钦宗都不能免俗。

这个叫酿酒图,两位西夏大姐姐一边烧火酿酒尝酒一边聊天,两个人的穿着打扮跟汉人妇女没啥两样,看来我们中原的风尚在西北人民那里也是受到欢迎的。

除了壁画,我们还可以看文物,比如宁夏博物馆里藏的这件宝贝:

这本藏文佛经的西夏文译本叫《吉祥遍至口和本续》,是目前全世界发现的最早的木活字印刷品。另外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泥活字印本也是西夏文典籍——《维摩诘所说经下卷》,比我们小时候学的毕昇发明活字印刷的时间要更早一些,不过以四大发明为骄傲的小朋友也不用伤心,把西夏文明看做中国文明的一部分就好了嘛。这件文物既可以用来研究神秘的西夏文字,又可以研究西夏发达的印刷术,还证明了西夏佛教的兴盛。

那说了半天,西夏人长啥样呢?前面的几幅生产图里虽然有,但描画不细致,我们可以看榆林窟第29窟里的供养人像:

画中所见,西夏人身材高而壮,这差不多得有九头身了吧?是我们派工喜欢的高白胖类型。相貌呢高鼻细眼,脸圆而有肉。三个童子呢,值得注意的是他们的发型:李元昊立国之后为了强化民族意识,曾颁布秃发令,要求全国男子秃发,秃发是个啥头型儿,原来就是几个童子这个亚子。石窟壁画留给我们的信息,还真是丰富呢。

好啦,关于西夏,我们今天暂且就说这么些吧,感兴趣的同学呀,如果就在包邮区,可以去扬州博物馆看看正在进行中的一个特展:

其中有不少精美的展品,可以让大家对西夏文明有更直观的了解哦~

△刻有西夏文字的残碑

△精美的妙音鸟迦陵频伽塑像

△流泪的佛头

△憨态可掬的鎏金铜牛(陪葬品)

我就不再剧透了,没记错的话展览到年1月5号结束,没几天了,想看的同学抓紧时间了哟。

最后再贴两幅西夏壁画美图送给大家吧~

△榆林窟第10窟伎乐飞天

△西夏人民热爱的飞马

拿走不谢,88~~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