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医院看白癜风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信息来源:中古史研究資訊;敦煌人文研究部
第二届敦煌与丝路文明专题论坛
暨敦煌学视阈下的东北西北对话
议程
主办单位:
中国宗教学会
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敦煌研究院
承办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世界宗教文化》编辑部
敦煌研究院人文研究部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敦煌中外关系史料的整理与研究”课题组
时间:年10月9-13日
地点:敦煌莫高窟敦煌研究院
10月9日(周五)全天报到
10月10日
开幕式:9:00—9:30
会议地点:
敦煌研究院大报告厅
主持人:
杨富学(敦煌研究院人文研究部部长、研究员、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敦煌中外关系史料的整理与研究”首席专家)
议程:
1.介绍与会来宾
2.敦煌研究院院长赵声良研究员致开幕词
3.中国宗教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郑筱筠研究员致欢迎词
4.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黑河学院副校长丛喜权教授致辞
大会主题发言9:30—10:30
主持人:张先堂(敦煌研究院研究员、副院长)、侯冲(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发言者(每人发言15分钟):
1.刘迎胜(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教授):苍狼白鹿的子孙与蒙古名号
2.葛承雍(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二级教授):胡人发型:中古“剪头胡雏”试解
3.王邦维(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东方学研究院院长):法藏敦煌写卷P.号:伯希和在藏经洞怎么“选宝”和编目
4.李并成(西北师范大学教授、敦煌学研究所所长):创新性——敦煌文化中的突出特征简论
茶歇10:30-10:45(敦煌研究院职工餐厅)
大会主题发言10:45—12:30
主持人:尕藏加(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张泽洪(四川大学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
发言者(每人发言15分钟):
1.牛汝极(新疆师范大学教授、副校长):敦煌景教文献的发现及其对丝路宗教研究的启示
2.沈澍农(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国中医学会医古文分会副主任委员):三则中医古籍疑难词与译经的关联
3.王禹浪(黑河学院远东研究院名誉院长、教授、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东北地区发现的丝绸纺织品与东北亚丝绸之路
4.郑筱筠(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宗教学会会长):夯实人文基础“最大公约数”深化亚洲文明交流互鉴
5.马德(敦煌研究院研究员、敦煌文献研究所原所长):8-10世纪敦煌“无遮”斋会浅识
6.李琪(陕西师范大学中亚研究所教授、所长):“丝绸之路”中亚区段族群文明的碰撞与交融——关于中亚细密画的历史研究
7.谷更有(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宋代“吃菜事魔”教传播的政府应对析议
10月10日下午学术报告
第一组第一场,14:00—15:40,大报告厅
主持人:德吉卓玛(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宗教所研究员)、侯慧明(山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教授)
发言者(每人发言与答辩12分钟):
1.尕藏加(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古丝绸之路上的佛教文化记忆——以藏文文献为依据
2.嘉木扬﹒凯朝(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海棠山摩崖造像传承与阿底峡尊者的历史渊源
3.陈粟裕(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隋至五代《付法藏因缘传》图像研究
4.王乐庆(西安博物院研究员):出土文物所见唐长安之殊风异韵
5.曹振明(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博士后/西北大学哲学学院讲师):从华严宗的三教会通看丝路文明的共生交融
6.吴浩军(河西学院教授):镇墓瓶在丝绸之路的流播与衍化
7.赵燕林(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莫高窟第窟七佛榜题录释
8.柴多茂(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助研):乾嘉学者张澍与敦煌学
茶歇15:40-16:00
第二场,16:00—18:00,大报告厅
主持人:李琪(陕西师范大学中亚研究所教授、所长)、吴浩军(河西学院教授)
发言者(每人发言与答辩12分钟):
1.侯冲(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从《八阳神咒经》到《八阳道场仪》
2.德吉卓玛(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宗教所研究员):瓜州寺庙与吐蕃佛教——以敦煌吐蕃藏文写卷P.T.为中心
3.侯慧明(山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教授):八曼荼罗到九位曼荼罗的发展
4.孙晓峰(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甘肃华亭出土的北朝造像题材内容及相关问题探讨
5.项一峰(敦煌研究院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研究员):麦积山石窟供养人题记佛教信仰探析
6.罗慕君(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讲师):海内孤本“婆罗谜音注”《金刚经》残卷缀合记
7.娜仁娜(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博士后、助研):藏传佛教“羌姆”乐舞现代展演及其演变
8.张春龙(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简牍之祠先农简
9.文化(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所长):嘉峪关魏晋墓壁画的观念形态
第二组第一场,10月10日14:00—15:40,信息资料中心阅览室
主持人:丁柏峰(青海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谢继忠(河西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院长)
发言者(每人发言与答辩12分钟):
1.尹锡南(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教授):苏衹婆与印度古典音乐理论
2.戴晓云(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教授):佛道文化与宗教信仰:民乐藏宗教画鉴定与研究
3.郜同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S.、P.“金籙齋上香章表”研究
4.李强(黎羌,陕西师范大学国学院教授):敦煌与凉州《婆罗门》东渐考索——兼议唐诗宋词中的《霓裳羽衣》史料
5.常蕾(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助研):《无量寿经》经名探微
6.王东(敦煌研究院敦煌文献研究所副研究员):IOLTibJ(Ch.9.Ⅱ.19)号骰卜文本与吐蕃民众物质生活研究
7.黄京(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在读博士/敦煌研究院馆员):敦煌文献所见唐代僧官判文初探
8.邢耀龙(敦煌研究院榆林窟文物保护研究所):榆林窟第4窟为元代窟的新证据
茶歇15:40-16:00
第二场,10月10日16:00—18:00,信息资料中心阅览室
主持人:尹锡南(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教授)、李强(陕西师范大学国学院教授)
发言者(每人发言与答辩12分钟):
1.钟志清(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东方文学研究室研究员、主任):丝绸之路与中国的“犹太学”研究
2.张玉梅(宁夏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海原宋夏古遗与西夏研究
3.喻静(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七世父母”与庶民之祭
4.王耀科(青海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丁柏峰(青海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明清河州保安四屯屯田考
5.张开(青海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在读博士):唐代西北地区农牧兼营的形成机制与发展过程
6.钱光胜(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副教授):敦煌写卷P.的文献来源与性质再探
7.马兆民(敦煌研究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莫高窟窟一菩萨并四佛图像考
8.党素萍(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研究所助研):敦煌本藏文星占书P.V研究——星宿功用分类篇释读
9.李旭东(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院研究员):玄奘西行取经诸梦与占卜感应灵验钩沉---以玄奘首途长安之梦与占卜在瓜州神奇应验为例
10月11日(周日)上午,调研
7:00-7:30,敦煌金叶宾馆早餐
7:30,由敦煌市出发至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
7:45,观看主题电影《千年莫高》、球幕电影《梦幻佛宫》,考察莫高窟、文物陈列中心
12:30-13:30,午餐(敦煌研究院职工餐厅)
10月11日(周日)下午,学术报告
第一组
第一场,10月11日下午14:00—15:40,大报告厅
主持人:高启安(河西学院历史与文化学院特聘教授)、张玉海(宁夏社会科学院《宁夏社会科学》编辑部研究员)
发言者(每人发言与答辩12分钟):
1.杨瑾(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西北东北丝绸之路朝阳隋唐墓
2.谢春河(黑河学院远东研究院教授、院长):库玛尔路鄂伦春协领公署满文档案的历史文献价值
3.都永浩(渤海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特聘教授):黑龙江流域的文化人类学研究
4.王俊铮(阿穆尔国立大学在读博士):北朝石窟视阈下高句丽墓葬壁画中的佛教元素——以长川1号墓为中心
5.李海涛(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暨宗教学系副教授、副主任):新罗义湘的东亚佛教叙事与形象塑造
6.王志鹏(敦煌研究院敦煌文献研究所研究员):敦煌《韩擒虎话本》的小说史意义略论
7.王帅(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博士后):论“萨埵太子本生故事”图像在丝路上的流变
8.冯丽娟(河西学院副教授/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在读博士):甘肃高台地埂坡壁画墓顶部图像的配置与意义
茶歇15:45-16:00
第二场,10月11日下午16:00—17:40,大报告厅
主持人:都永浩(渤海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特聘教授)、王志鹏(敦煌研究院敦煌文献研究所研究员)
发言者(每人发言与答辩12分钟):
1.高启安(河西学院历史与文化学院特聘教授):北方岩画疑似“捕兽套索”辨识——兼议“畋”字与“捕兽套索”
2.程嘉静(敦煌研究院人文研究部博士后):西瓜由高昌回鹘入契丹路径问题考辨
3.王小红(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岐山女真遗民完颜氏世系碑文再探
4.岳键(宁夏文史馆研究员)、李国(敦煌研究院副研究员):敦煌西夏石窟艺术分期研究
5.张玉海(宁夏社会科学院《宁夏社会科学》编辑部研究员):西夏“施经僧张盖利”考异
6.王天姿(黑河学院文化旅游学院讲师):东北亚丝路视域下新中国成立以来渤海上京城文化研究综述
7.吴博(黑河学院文化旅游学院讲师):丝路视域下黑龙江流域渤海上京历史地理研究综述——基于新中国成立七十年以来的研究
8.崔琼(新疆艺术学院研究生):伯西哈石窟第3窟药师净土变考
第二组
第一场,10月11日14:00—15:40,信息资料中心阅览室
主持人:甄艳(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研究员)、刘永明(兰州大学历史学院敦煌学研究所教授)
发言者(每人发言与答辩12分钟):
1.王兴伊(上海中医药大学科技人文研究院教授):麻黄药用与宗教崇拜在丝绸之路传播考
2.刘英华(中国藏医院副研究员):敦煌本藏文算书九九表再探
3.袁开惠(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教授):武威汉代医简考辨三例——兼谈医简释读与研究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4.赵雅琛(上海中医药大学在读博士):中印医药文化交流互鉴——以阿魏考释为例
5.石舒尹(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千金》阿伽陀药研究
6.于业礼(上海中医药大学助教):正背之间——敦煌卷轴装医学文献反面信息考察
7.勘措吉(敦煌研究院敦煌文献研究所研究员):敦煌莫高窟第窟藏文题记
8.罗将(河西学院法学院副教授):清代、民国河西契约文书所见“画字银”及其法律意义
茶歇15:40-16:00
第二场,10月11日16:00—17:40,信息资料中心阅览室
主持人:王兴伊(上海中医药大学科技人文研究院教授)、刘英华(中国藏医院副研究员)
发言者(每人发言与答辩12分钟):
1.甄艳(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研究员):敦煌吐蕃医书“漆毒”症疗方考——基于梵文医籍及其藏译本
2.刘永明(兰州大学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教授):明清时期河西道教与佛教的信仰格局
3.刘东(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在读博士):元朝北京地区的少数民族医药文物与墓葬遗存
4.路旻(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博士后):敦煌文献S.V相关问题再探
5.张方(陕西省社科院副研究员):清初龙门洞道教在甘陇的传播
6.张鹏(山东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敦煌本《登真隐诀》考论
7.赵芃(齐鲁工业大学教授):古丝绸之路道教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8.谢继忠(河西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院长):从新发现的契约文书看清代至民国时期敦煌的水权交易
第三组
第一场,10月11日14:00—15:40,小报告厅
主持人:周广荣(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郭俊叶(敦煌研究院敦煌文献研究所研究员)
发言者(每人发言与答辩12分钟):
1.张勇(四川大学文学院教授):西域佛教寺院考
2.刘璟(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在读博士):中外文化交流中“飞天羽人”与“有翼天使”图像艺术的隐喻诠释
3.赵洪娟(青岛科技大学特聘教授):中古敦煌祈赛习俗观见敦煌与西域之文化关系
4.张世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馆员):高昌“俗事天神”新论
5.盖佳择(淮阴师范学院讲师)、杨富学(敦煌研究院敦煌文献研究所研究员):天主教、佛教与摩尼教对汉文景教文献的影响——以“船喻”“火江”为中心
6.俞伦伦(福清市摩尼教自由研究者)福清摩尼教的输入流传及《香空宝忏》考源
7.彭晓静(敦煌研究敦煌文献研究所馆员):摩尼教“树”崇拜及其哲学化二元论思想——以敦煌文献为中心
8.杨琛(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在读博士):从霞浦文献看摩尼教冥界的形成
茶歇15:40-16:00
第二场,10月11日16:00—17:40,小报告厅
主持人:张勇(四川大学文学院教授)、钟志清(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东方文学研究室研究员、主任)
发言者(每人发言与答辩12分钟):
1.杨宝玉(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梅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古代史研究所在读博士):法藏敦煌文书P.bis《大唐西域记》残片校释
2.张俊民(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悬泉置汉简ⅠT②:校读记
3.周广荣(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究员):尼耶舍(Nyāsa):走向“梵我合一”的方便法门
4.袁炜(贵州省博物馆):迦腻色迦的宗教政策——分区域研究
5.胡蓉(甘肃政法大学副教授):从元大都到敦煌吐鲁番:元大都回鹘佛教的中心地位论——兼论元大都多族文化圈的形成
6.樊丽沙(郑州大学讲师):司马迁对西域牧业民族的述写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7.祁晓庆(敦煌研究院敦煌学新字资料中心副研究员):贵霜佛教的兴起及其在巴克特里亚以北地区的传播
8.赵海霞(西北工业大学副教授):民国时期新疆与内地文化交流研究
闭幕式(17:40-18:10)
主持人:张小刚(敦煌研究院石窟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专家总结点评:
王邦维(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东方学研究院院长)
牛汝极(新疆师范大学教授、副校长)
闭幕词:张先堂(敦煌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10月12日(周一)全天
8:00,由敦煌金叶宾馆乘车出发,考察瓜州锁阳城、榆林窟
12:30-13:30,午餐(榆林窟盒餐)
18:30,晚餐(敦煌金叶宾馆餐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