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谢华平
自打改革开放,高安也开始“旅游搭台,经济唱戏”以后,就老听说“高安村前,帝师故里”的宣传广告。这让笔者精神振奋,高安寻古,这正是我所向往的地方。不过,动身之间,得做做功课,先弄清楚这位帝师是谁,是哪个朝代的人,家在村前什么地方。很快,这位帝师的生平及故里就被笔者摸了个大概。
帝师名叫朱轼,生于清康熙四年(公元年),卒于清乾隆元年(公元年)。谱名朱师炜,民间俗称“朱大人”,江西高安村前艮溪里人。康熙三十三年(公元年)中进士。历任潜江知县、陕西学政、奉天府尹、浙江巡抚、左都御史。雍正时,充圣祖实录总裁,拜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兵部尚书。乾隆时,充世宗实录总裁,命协同总理事务,卒赠太傅。他不是开国元勋,也没有挽狂澜于乱世的功绩,就此简历看起来他层层高升,平步青云,实际上他可是一步一个脚印干出来的。
朱轼自幼勤学善思,驰名乡里。宋代有文学名家苏轼(字子瞻),为效其榜样,他自改名字为“朱轼”,字若瞻。居官后,他正直廉洁。平冤狱、抑豪强,执法严峻,被百姓誉为清官。朱轼巡抚浙江,政绩更著,时称“轼持风廉,以身作则,境内之治,号通国第一。”他赈灾济民,广施惠政。修海塘、治水患,赈济灾民,功绩极显,尤其是山西、陕西、河北、京津及江浙一带人民,至今还在传颂这位古人的业绩。
他潜心教育,培养人才。不仅当过皇帝的老师,而且在民间也力行劝学,倡振文风,每至一地都要为复学院、亲讲学而奔忙。他总裁国史,勤备著作。在总裁《圣祖实录》、《世宗实录》的同时,还著有《历代循史传》、《历代名臣传》、《历代名儒传》、《孝经》、《春秋钞》、《仪礼节要》、《校布礼记纂言》等作品。他的《朱文瑞公文集》就收录序、记、论、书等一百篇。
雍正元年正月,时任左都御史要职的朱轼,受雍正皇帝延请担任皇子教席,长达十三年,足见朱轼的人品与学识非同一般。正如雍正帝曾在拜师礼时说过的:“皇子课读,事关重大,当教以立身行己进德修业之要。若徒寻章摘句,记诵文章,一翰林能之,非朕所望于卿等者。”而皇子弘历,即后来的乾隆皇帝也在登基四十四年时的怀旧诗中坦言,在朱轼、徐元梦、张廷玉、稽曾筠四位师傅中,朱轼是授业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人:“皇考选朝臣,授业我兄弟。四人胥宿儒,徐朱及张稽。其三时去来,可亭则恒矣。时已熟经文,每为阐经旨。汉则称贾董,宋惟崇五子。恒云不在言,惟在行而已。如坐春风中,十三年迅耳。呜呼于先生,吾得学之体。”
朱轼就是这样跻身相位,官擢当朝一品,得到康熙帝的赏识,雍正帝的重用,乾隆帝的倚重,是康、雍、乾三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显赫人物。如此显赫的京城大官,皇宫红人,他的家乡会是个什么样子呢?选了个晴好周末,带上干粮矿泉水,早上七点半赶到城西客运站,坐上开往村前镇的农用中巴,车行30余公里,在距村前镇约4公里的艮溪里(今名艮下村)方位下了车。顺着进村大路走出不足二百米,只见一棵参天古樟立于村子中央。从树前往右拐进数十米,在几幢新建民房的后面,我发现了已成断梁倒壁、遗存面积不大的朱轼故居。从地面痕迹及村民介绍得知,朱轼故居原本很大,有三进,分上厅、中厅和下厅,现残存部分为下厅。虽是破房烂屋,但从其又高又粗的房柱,又厚又大的石墩、又宽又阔的空间来看,还是能想象出该房屋的高大气派。不过与影视中达官贵人的豪宅相比,却又显得过于普通,尤其是它的外墙也是用土砖砌就的。经打听,原来这房并不是朱轼本人所建,而是他做锯匠的父亲建的。我不免心生感慨,一个皇帝身边的高官,竟然不在家乡显摆,其品行世间少有。的确,朱轼为官清廉刚正,生活俭朴,自中举为官离开家乡后,几乎从没有为家中谋求过非份之利。他回乡为母祝寿路过南昌时,为南昌县衙审理了一起恶霸欺民案,为冤民伸张了正义,可他所收乡亲的谢礼竟然是南瓜。江西有名的高安采茶戏《南瓜记》就是以此事为题材编写的。南昌、高安众多官员赶来向朱轼母亲贺寿,他竟将南瓜当佳肴端上酒席。而且正盘菜也不过四盘二碗,还都是农家普通的腊肉、肉皮、粉丝、闽笋四盘,加猪脚或冻鱼,肉丸子或薯粉丸子两碗。从此,这种筵席一直在高安流传下来,人们称为“朱公席”。睹物思人。站在这间破屋前,我又产生出凭吊它的主人——朱轼父母的激情。村民告诉我,在离艮下村七八里之外的西南角有一个林山村,是明朝时朱氏祖先的一支从艮下村分出去后在此落脚成村的,朱轼父母的墓地就在那里。我谢别了村民,踏上了通往林山的路途。本文经作者授权,转载自谢华平老师开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