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权威白癜风专家 http://www.zlniupixuan120.net/核心阅读东北作家的笔下,有身边人的悲欢,有黑土地的变迁。从上世纪30年代的作家群到80后铁西青年创作者,岁月流变,文学的供给从未停止。他们的作品展现出特有的表达张力、浓郁的地方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向度上让写作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无论何时,东北从不缺文学的土壤。萧红、萧军、端木蕻良……曾经,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青年自发形成的文学群体,创作出了《呼兰河传》《生死场》《八月的乡村》等作品。“正是他们,发出了抗日文学的先声,第一次把作家的心血与东北广袤的黑土,铁蹄下的不屈人民、茂草、高粱,搅成一团,散发出浓郁的乡土眷恋和粗犷的地方风格。”辽宁省作协副主席周建新认为,这是东北作家群的源流。如今,以双雪涛、班宇、郑执为代表的铁西青年作家群,用自然流畅的笔法、朴实粗犷的语言、虚构现实的手法记录了东北经济转轨时期的改革大潮,以及人们对明天的美好向往。正是老工业基地厚重的文学“黑土地”,赋予了他们创作中的时代感。文学的传承和独特的社会环境诸多东北文学作品都有鲜明的地域印记: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刘庆的《唇典》,滕贞甫以辽西为原型反映扶贫主题的《战国红》,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得主梁晓声的《人世间》……近几年,双雪涛、班宇、郑执3位80后作家不约而同的出现,把“铁西”变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学题材。他们三人都生长于沈阳铁西区,写作的题材也大多围绕着那里。辽宁文学院研究员周荣认为,“铁西”里包含的历史容量和反思力度,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文学在书写历史时的无力感以及失语状态。“文学是时代的表达。重大历史时期,必然会涌现出一批作家,时间又会折射出新的审美。”辽宁省作协副主席金方说,“铁西三剑客”的出现代表着新东北作家群的再次崛起。据沈阳市社科联“辽海·沈阳讲坛”负责人梁睿回忆,昔日的铁西区被称为“东方鲁尔”,不到40平方公里的区域,曾经聚集近千家工厂、40万产业工人,汇集了新中国工业体系的精英力量。班宇如是记录了当年的工人村:位于城市的最西方,铁路和一道布满油污的水渠将其与外界隔开。村落一般的建筑群,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兴建,只几年间,马车道变成人行道,菜窖变成苏式三层小楼,倒骑驴变成了有轨电车,一派欣欣向荣之景。当年的工厂大院里,朗诵诗歌、文学创作、编排戏剧等文艺活动十分活跃。在双雪涛看来,东北的许多特质都契合文学,漫长的冬季,正适合写作。也许是吧,面对白茫茫的大地,这里的作家有更多时间任思绪遨游。在自然条件恶劣之处,人情冷暖更加凸显。熬过寒冬,等待春回,成了东北人一年一度、周而复始的期盼。浓郁的地方特色和鲜明的时代气息班宇曾坦言:“写小说成为生命中的一部分,这个事情,直到现在,我还没彻底反应过来”。这些年来,“铁西三剑客”接二连三拿出了作品。从年出版《平原上的摩西》《聋哑时代》,到年出版《飞行家》,再到今年出版《翅鬼》……双雪涛已成为80后作家的领军人物之一。几年笔耕,形成了稳健的文学气质,也让他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最具潜力新人”、首届燧石文学奖最佳中篇小说奖等奖项。“作为写作者,我是地道的学徒。骄傲和嚣张的意义并不大。”文学使双雪涛变得更温和、更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