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尔古纳市论坛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我曾在河西走廊敦煌
TUhjnbcbe - 2020/11/9 3:43:00
一说起西北,总会不自觉在前面加一个“大”字,西北何止是大,还很狭长。一条河西走廊自西向东横跨约公里,远处的祁连山高低起伏,似远似近,浮云飘飘散散,追逐着你的视线狂奔,以慰藉这片空旷已久的土地。原来,大西北是那么的寂寞。直到我来到敦煌。“敦”字和“煌”字在单独打出之时竟让人如此陌生,一天的常用语中,几乎很少有人会说到这两个字,除非你要去一个地方-敦煌。△摄于敦煌站前敦煌在河西走廊的最西端,是古时候中国通往西域、中亚和欧洲的要道,于是有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广为人知的,而敦煌却是陌生的,也因着它的陌生,多出了些许神秘。年4月2日,清明节前夕计划了一场短期旅行,思来想去到了敦煌。敦煌地小,但在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包括该地遗留的文化瑰宝足以闻名于世界。那这个文化瑰宝就非敦煌壁画莫属了,这也是我们的第一站-敦煌莫高窟。中国四大石窟虽都以中国佛教文化为特色,敦煌莫高窟却以其独特和千奇百怪的壁画遗世独立,在遥远的沙漠上吸引海内外游客。因此,敦煌不再寂寞。

△敦煌莫高窟九层楼

莫高窟第一大佛像就在九层楼中,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室内盘腿而坐的泥胎弥勒造像。

敦煌莫高窟,又被叫做千佛洞。参观莫高窟景区时被自动分为两站,第一站是去展厅看立体电影,介绍莫高窟的历史以及丝绸之路的由来;第二站坐大巴亲临莫高窟的魅力。还记得,当天的游客比起以往不是很多,里面有导游带队观赏和讲解。其中共计有个小石窟和洞庙,在唐时一度为鼎盛时期,具有上千洞。现存的石窟中分别存有魏、隋、唐、宋、西夏、元时期等,既反映了当时的人文历史,也彰显了佛教在不同时期的特点。

这个石窟已经忘记了是几号窟,只是随手拍,因为大部分石窟是靠后期修复并通过现代技术进行维护,所以里面是不许闪光拍照的。窟内较黑,在门外日光和冷光技术的支持下,秒拍两幅图。(人流量大时不允许拍照)

壁画的构图以及颜色如此清晰也是因为定期进行维护所达到的效果,但不难看出壁画初始时期背后的原始风貌。比如唐朝,壁画中多为把酒言欢、歌舞升平的极乐世界,也将李白口中“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虐”的醉生梦死之态绘画地栩栩如生。

以前有人问我,如果你能穿越你最想去哪个朝代?

我说,唐朝吧,盛唐。

她说,为什么呢?难道是那时的人以胖为美?

我说,不是,因为有李白。

李白在我心中并非仙风道骨的诗仙,也不是郁不得志的文官。他就是一个现实的浪荡子。因为认清了现实,才处处寻求浪漫,因为认清了现实,才会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所以,我想去盛唐,见李白。

扯远了,回来。

因为人少还是什么原因,当天只开放了几个窟,每一个窟都有不同的故事。听着源于几千年前的传说,心中有种莫名的激荡。

其中数记忆最深的,还属九色鹿。《九色鹿经图》是北魏洞窟壁画的经典之作。在上学时期,上翻译鉴赏课时,老师讲过关于九色鹿的译文,是九色鹿救人却被背信弃义的故事。在描述的故事中,着墨最多的便是九色鹿的描写,以此反观,壁画的精湛及细致,也体现了当时的壁画有故事情节为依托的特色之处。

△图来自百度

千佛洞果然不负盛名,其中佛像大大小小难以计数,最厉害的一点与兵马俑有异曲同工之妙,那就是每一个佛像样貌神态都不一样,这种想象力及塑造力绝不是盖der,可见当时画师的技艺以及佛教的盛行程度。

虽然窟窟佛像不同,但窟窟都少不了飞天。飞天是敦煌莫高窟的“驰名商标”。因为飞天最早源于印度,后期与道教“飞仙”相融合,便有了中国特色。

△图片来自网络

我以前一直在想这飞天是男是女?后查阅了些资料,在印度神话中,飞天是云和水的女神。但我在观看的时候,发现很多飞天更像男性。当然还有第三种说法,就是佛教中的飞天为乾闼婆和紧那罗相混合为一体,男女不分。我倒觉得这个说法更好,毕竟佛度众生,众生不以性而偏颇,才为佛主旨意。(其实是我自己幻想的,我可不敢任意揣测佛祖的意思~我佛慈悲)

作为一个俗人,听着佛家故事,与佛祖轻轻对视,窥探着飞仙的奇闻轶事。有两点感悟:一,我不配用佛系形容自己,因为在外没有佛稳重,在内没有佛平静,甚至还有点躁狂;二,佛就是人们自己,那个永远都达不到的虚无和至极,拜佛就是拜自己,佛渡如自渡,将自己交给别人并非自己软弱,而是寻求精神的寄托。若内心足够强大,就是心佛战胜了心魔,也就是战胜了自己,面相不再狰狞,便一片平和。想的一多就容易饿,敦煌哪里好吃,打听一番,沙洲夜市也。

夜市在敦煌市区,周围有很多小吃,但要说特色,那就是驴肉黄面了。寻街一问,和我们一开始了解的那家馆子有点出入,可能是众口难调,也可能是巷内小馆和人气旅馆的区别。无论哪种,都拿不定主意,便循着刚才当地人说的那家去了。

路程有点远,过程也有点曲折。不过还好找到了,暗暗一想,在吃上的毅力我是无人能及的。没办法,就好这口。

△驴肉黄面

面就普通面,上面浇点臊子。肉要单独点,按两卖,不愧是天上龙肉,地下驴肉。龙肉这辈子是吃不到嘴里了,但这驴到是死了比活着时候值钱,驴也经过了一个“洗礼”,从犟驴到酱驴的过程。

尝了点,怎么说,没有传说中那么好吃,所以现在也记不起啥味了。不知道是被当地人骗了还是被驴骗了?驴:“去你大爷的!我都死了还不饶我,我能让你香起来吗?”酒足饭饱,养精蓄锐,准备当次沙漠旅人,顺便让骆驼看看我。

莫高窟的南面就是我们的第二站-鸣沙山。

鸣沙山因沙响而得名,又因古老的沙漠景观而有名。沙子一层层堆积成沙丘,从沙丘高处缓缓滑下,带动周围沙子簌簌的响声,感觉好玩又解压。

但是每次想到滑下来就要再爬上去,我就果断放弃。因此,坐在沙顶的我选择淘淘沙、看情侣拍婚纱照、望向远处的月牙泉,想象它们夜晚的样子。

月牙泉是鸣沙山的一部分,白日里她们像母亲和孩子,鸣沙山用柔如细沙的臂弯轻轻拥住她宛若新月的孩子,让她在这黄天厚土的映衬下熠熠生辉,在夜里又好似一对小情侣,没有了别人的打扰,彼此相拥而卧,泉水中的星星一眨一眨,差点没掩饰住悸动的心,近在咫尺的沙兄没有白日响亮的誓言,只是轻轻挨着,可她却什么都明了。

远处驼铃阵阵,驼夫拉着一队骆驼优哉游哉的从远处走来,那些骑在骆驼上戴着头巾的游客像是走入西域的外商,神采奕奕又无法不被身边的美景所折服。

但我没骑,我怕是压死骆驼的那最后一吨稻草。

走出神奇的大漠,落日余晖又好似唤你而归,不禁想起王维那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谁会得知,在这片浩瀚沙海中正有一条河无声流过,穿过鸣沙山,经过西千佛洞,汇入疏勒河。这支河为疏勒河最大支流-党河。

党河风情线

党河是敦煌人民的母亲河,主要依于冰川冰雪融水、大气降水补给,是中国内陆河疏勒河的支流。一听疏勒这名字,我就觉得和蒙古族有关,为何这么说?记得在以前的古装剧中,朝中若是有满清皇室,就一定会有一位贝勒爷。努尔哈赤登基为汗时,就设了四个贝勒。因此,这党河自然就是蒙语翻译而来。(所以这个党和CPC并无关系)顺着祁连山,沿谷地向西北方向流经鸣沙山,形成了自然的党河沙漠景观。而疏勒为现在的新疆喀什,党河的源头为疏勒河,源于祁连山西段疏勒南山和托来南山之间,自西向北流经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再次向北与党河相汇。所以,党河蒙译和疏勒应该没太大关系吧,难道只是我的臆想?whoknows?

每次在旅行的最后都会说说遗憾,我的信条是:留有遗憾,日后才不会遗憾。因为时间有限和路程的问题,我们没有去到关外走一走,阳关和玉门关。

阳关是中国古代陆路对外交通咽喉之地,是丝绸之路中原通往西域必经的关隘,玉门关亦是。因坐落在玉门关之南而取名阳关。

西出阳关无故人,阳关、玉门关寂寞不寂寞我不知道,出了这关的人定是再寂寞不过了。

有缘之时,也是再见之日。

一说起丝绸之路,一走进大漠敦煌,不自觉地会想到一个人,他才是‘世界那么大,想要出去看看的第一人’,也是他通往西域带回了奇珍异宝、美味佳肴,为村里土著拓开了通往西域的美好愿景。这个人就是张骞。后来又一铁骨铮铮的爷们,铁马沙河抵御匈奴,在河西大战之际收复河西,成为中原领土之一。这爷们是霍去病。如果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妙哉妙哉!大宝Joy

大宝天天见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曾在河西走廊敦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