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尔古纳市论坛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熊猫与敦煌,疫情之下的国宝还好吗
TUhjnbcbe - 2021/1/19 18:50:00
来源:央视《新闻1+1》

近期,有很多人看到了这样一条新闻,“没有新鲜竹子,旅加大熊猫将提前回家;航班运的鲜竹不好吃,旅居加拿大的大熊猫将提前归国。”

5月13日晚,在央视《新闻1+1》节目中,主持人白岩松连线敦煌研究院院长赵声良和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主任张志和。就疫情之下,世界文化遗产敦煌的恢复开放、保护国宝大熊猫等问题进行解读。

连线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主任张志和

期盼旅加大熊猫回家

张主任您好,我相信您也看到了这个新闻了。这两个熊猫都是从咱们基地里头去加拿大的,看到这个新闻之后,您的心情是什么样?做好迎接欢迎它们回来的准备了嘛?

张志和:我的心情就像期盼游子归乡的一样,它们毕竟离开成都已经8年了。这次受疫情的影响,它以前吃的竹子就不能及时地运到加拿大。我们之前也提供了很多新鲜的竹子,通过航班再给它送过去。由于航班减少不能得到及时供应。同时,加拿大方也从其他地方寻找竹子,但是它还是不能够及时地适应这个口味。所以根据我们和加拿大合作方面的商量,决定提前终止这个合作,让熊猫提前回来。

应该说我们也是很期盼它,毕竟它回到我们的家乡,回到了成都,它一定会吃上家乡最美味、最新鲜的各种各样的竹子。为这一对熊猫回来,我们也之前做了大量的沟通工作,包括转移、运输手续,运输途中的保障,包括它回来过后的食物的准备。所以说我们的观众朋友也完全不用担心,它回来一定会得到更好的照顾,吃上家乡美味的竹子。

疫情对竹子运输有影响吗?

这条新闻也突然让我们意识到这样一个问题,由于疫情期间交通受到限制,咱们基地的只熊猫,它们的食物是否受到了影响?

张志和:应该从两个阶段来说。实际上在疫情防控的阶段开始的时候,我们根据成都市包括四川省疫情防控的要求和安排部署,我们针对基地大熊猫的食物供应也做了周密的方案,做了应急的方案,事先就储存了一批的竹子。在这个过程当中,出现了新的问题。就是我们的竹子是来自于四川省三个不同的地区,包括往北走的绵阳,在成都地区到西边的雅安这个方向。那么在疫情防控期间,由于交通的管制,我们运输熊猫竹子的车辆就不能通行。随后我们紧急地和属地的政府,比如说绵阳方向的指挥部,包括林业部门进行沟通,最后还是顺利地解决了问题。所以整个疫情防控期间包括到现在,大熊猫的食物的竹子,这个主食,尽管受到了一点点运输方面的影响,但是完全得到了充分的保证。

针对人的疫情防控,做了什么工作?

张主任大家当然关心疫情期间熊猫的安全,但是想要熊猫安全,一定得是它身边的人安全。我想知道这一段时间为了人安全,你们在做什么?

张志和:从人的安全角度来说,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讲。第一个,我们是要保证到基地来的游客的安全。实际上在1月20号,我们根据成都市政府包括属地区政府的疫情防控的要求,我们就针对游客疫情防控的需要,我们就做了相关的安排,比如说进行测体温,这是一个方面。如果是来自于疫情高发地区的游客,我们尽量地对他进行劝返,或者对他做一些解释工作。

内部来说,我们要首先保证我们的员工的安全,尤其是我们这些饲养员。因为饲养员的饲养工作,它还是具有相当的专业性,不管是从技术的角度还是从安全的角度,它是非常具有专业性的,所以你必须确保所有的饲养员都是安全的。不然饲养员如果有一个发生或者是不幸染上了,他就会影响整个饲养团队。这个方面,我们采取了比常规疫情防控措施更加严格的一个方式。举一个例子,比如我们一个饲养员他接触了从疫情高发地区回来的人,哪怕是间接接触,他都不能上班,这是一个措施,就是要避免这种直接或间接接触,哪怕这个人他没有发病或者染病。第2个,我们所有饲养员都坚持不换班、不换岗、不串岗,减少饲养员的流动,在不同的熊猫馆或者饲养群体之间的传染的可能性。第3个对我们所有熊猫的饲养员所进入的场所进行了消毒。到目前为止,我们也很高兴的,也请全国人民放心,我们所有的饲养员,我们基地的工作人员没有染上新冠病毒,都非常的健康,我们的熊猫也才能得到一个很好的的照顾。

成都大熊猫基地的熊猫核酸检测都为阴性

接下来当然关心的是,我们在看新闻的时候,国外的动物园出现了大型的动物不幸在核酸检测的时候它呈阳性,感染了新冠病毒。我们的熊猫是否进行了相关的检测,它们是否都是健康的?

张志和:正如网友我们观众朋友所关心的,我们看到这样的新闻过后,就是纽约的布朗克斯动物园,有老虎和狮子感染了新冠的病毒,所以说我们对这个问题很紧张。因为熊猫实际上有很多病,它也是人和动物共同患的。所以我们立即就安排进行了采样。我可以很高兴地告诉我们的观众朋友,告诉我们全国人民,我们这些熊猫经过权威机构的核酸检测。全部是阴性,没有问题,没有染上新冠病毒。我们成都的熊猫全部都进行了检测,送到了权威的机构,没问题。

疫情期间,熊猫为大家带去治愈

熊猫特别具有治愈的功能。面对很多不幸染上新冠肺炎的患者,听说你们用熊猫的这种治愈功能也在帮助他们是吗?效果怎么样?

张志和:在2月16号人民网的一位四川频道的一位记者朋友给我转来的四川援鄂医疗队的负责同志,收医院一位小姑娘的一个心愿。她就表达了,等他们好了过后,康复了过后,她一定要到成都熊猫基地看熊猫生长。当我看到这个信息过后,我就和我们的这位同志商量。我知道在这个时候染上这样的病,大家有对自己健康的担忧,有不安,她这个心愿我们怎么来帮助她完成这个心愿。我们就立即安排我们的团队在这时候加班加点,在36小时之内就做了一个专题片,专门作为生日礼物送给了小朋友,让她去观看,同时也医院的病人也能够看这个视频。

随后我们还根据这样一个事情,我们还做了很多的云直播,在线的直播,以及拍了很多的视频跟给我们的网友,以及不幸染上这个病的人,来分散他们的注意力,给他们带去一些安慰。

我们知道熊猫都是治愈系的,我们希望熊猫的萌态能够化解他们心中的担忧。尤其是我们拍的熊猫的主角,它也是一个生命的奇迹。它出生的时候,是目前世界上出生的体重最小的熊猫。它所属过后的体重只有38克,但是它现在已经成长得非常大了,非常健康的成长。它也是顽强生命,一个顽强的成长的奇迹。

疫情期间出生的“热干面”和“蛋烘糕”

我要打断您一下,因为刚才看到了工作人员照顾您身后的那两个小熊猫,原来不是道具。我猜它就应该是3月17号咱们疫情期间出生的双胞胎,其中一个取名为热干面,另一个蛋烘糕,为什么是起这样的名字?

张志和:你看这两只熊猫,左手边大一点的崽就叫热干面,右手边这只小一点的就叫蛋烘糕。

我们知道热干面是武汉的名小吃,蛋烘糕是我们四川的名小吃。大家也知道,我们在这次抗击新冠疫情的过程当中,成都包括四川派了很多的医生和护士,作为援鄂的医疗队去。他们在紧张的援鄂医疗结束过后就回到四川进行隔离。我们想我们怎么来为这些新时代抗疫最可爱的人做一点事情,我们就想让这一对熊猫让我们这些援鄂医疗队的医生和护士取名字。最后他们觉得怎么来纪念这样一个事情,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我们就用武汉的名小吃和我们成都的名小吃,热干面和蛋烘糕来给它们命名,来纪念这样一个非常时期的非常事情和一些非常之人。

张主任还有一个问题,据你们观察,因为前面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游客很少,甚至没有了,熊猫是否适应突然没人看它们了?它们有变化吗?

张志和:真还有一个变化。因为大家知道我们熊猫基地不仅是一个保护科研科普基地,还是一个旅游的基地,有国内外很多的游客来看。因为熊猫它主要是靠声音来交流的,它对声音很敏感,我们这些熊猫平时对于熊猫基地的人来人往,因为它出生和生长在这个地方,它已经比较熟悉了。突然一下安静下来,它反而有些熊猫的行为就发生了变化。比如说第一个就感觉熊猫在白天采食竹子的时间就更加长了,采食的量也跟在白天也要多一些。它以前是在夜晚,傍晚了过后比较多一些。

另外我们研究中心也做了研究,也采纳它里面的激素。我们以前从野外抢救的熊猫,它本身出生在野外比较安静的,那么它的体内的激素水平,还有所下降。所以说从它的身体的内部生理指标到它外部的行为都有一些变化。

熊猫需要戴口罩吗?

第一,熊猫没有新冠疫情,它不用戴口罩,第二我们还没有一个适合熊猫戴的口罩,它不用戴。

旅加拿大的熊猫如果回来了,将来还走不?

它不走了,安安心心地在成都,在它的家乡生活。

国宝的竹子现在是怎样保持供给的?

我们有一整套的完善的体系,从竹子的采集、运输、储存、加工,最后到喂熊猫,完全没有问题。我们在这个方面有非常丰富的经验,它常年都能够吃到3~5种新鲜的竹子。

连线敦煌研究院院长赵声良

敦煌莫高窟重新开放,疫情防控压力大

赵院长您好,我知道前两天的时候,咱们已经关闭停止公众参观天之后,终于再次开放。我想知道这两天再次开放之后,您是否也会有一些压力?

赵声良:是的。我觉得压力很大。经过了多天,我们现在重新开放。尽管说这两天还是运行正常,但是我觉得有压力。因为咱们全国的疫情并没有完全结束,我们担心有很多问题,特别是莫高窟这个地方,外地人还比较多,甚至还有外国人,我们在疫情防控方面感觉到要做很多工作。

由于要防疫,是不是最近这两天开放之后,参观的游客反而特别幸福?

赵声良:是的。应该说最近的游客他们很舒服,因为为了防控,我们严格控制游客的数量,按照正常开放的30%的数量来预约参观。每天最大限度不能超过人。游客进到莫高窟,我们要分批次进洞窟,1个洞窟之内不能超过10个人。而且我们开放的都是大型洞窟,所以人数上看的洞窟又比较多,现在的游客这两天应该是看的比较满意的。

疫情影响,莫高窟收入非常少

赵院长,因为我们停了天,门票的损失应该很大,它是否会影响我们文物保护,包括我们一些运行的经费?

赵声良:它是必然会影响。我们到现在为止今年的收入非常少。今年我们准备过紧日子。但是在文物保护方面,国家给我们以坚强的支持,这个方面我们不用担心,但是在比如说一些学术界交流,一些人员培训,在一些其他方面可能会减少费用了,我们今年要过艰苦的日子。

疫情让敦煌莫高窟得到休养

接下来针对疫情,有的时候也是ab面,比如说,是否这段时间,这天,我们难得的拥有了被迫的休养生息的机会,我们如何主动地去做好文物保护的休养生息的工作?

赵声良:可以说一件事情它有两个方面,尽管疫情是不好的,但是对我们莫高窟的保护来说是难得的一个好机会。因为在这一段时间都没有游客,我们就在保护研究方面加大了力度。我们日常的洞窟的维修、洞窟休息。洞窟一年四季开放,它也需要休息,那么在这段时间得到了很好的休息。我们的工作人员特别是最近一些做数字化采集方面,我们加大力度。比如说最近我们在做特别大的有一个洞窟,号窟,洞窟过去一年到头都是开放的,为了不影响开放,我们一直没有做数字化,那么最近因为游客没有了,我们就开始加大力度来做这个工作,已经尽快做完了。

同时我们在景区周边的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我们也加大力度,趁着游客少的时候,我们在路面的平整、广场的修建这些方面,我们加大力度来做。我们的研究人员,比如说考古研究历史的人,甚至现在大家都觉得是很好的机会。游客少了,我们就到洞子里面专心的去调查研究。所以在保护研究方面,我们可以说是利用这段时间加大力度。

我们最近还进行东方研究院全院的职工培训学习的一些活动,来提高大家自身的学习修养,我们做了很多工作。在旅游开放方面,我们也采取了一些新的办法,我们通过网络通过一些新的媒体来传播敦煌艺术,所以敦煌的影响力没有停止。

疫情带来的思考和改变

因为毕竟是国宝放在这,疫情期间大家反而似乎更想看,因为大家也宅在家里头,你们进行了这种云游敦煌的活动,这是否也是疫情倒逼你们能力提升的一种行为?

赵声良:疫情阶段大家想了很多办法,大家都宅在家里怎么办?通过网络可以传播敦煌艺术,所以我们做了很多工作。我们跟一些公司,跟一些科研单位合作,我们推出了云游敦煌的项目。我们还跟华为合作,通过手机可以看敦煌,在洞窟外就可以看到洞窟内部的一些变化。那么将来这样一个技术可能是我们敦煌将来开放的发展的方向,也就是可以把一个完整的敦煌石窟通过数字化的手段搬到任何一个地方,你在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看到敦煌艺术,将来我们就朝这个方向努力。通过这个疫情也使我们打开了思路,我们从新媒体、从数字化的角度考虑了很多将来我们可以采用的新科技、新手段来传播敦煌艺术。

被迫按下暂停键,是否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新的思考,包括新的思路,未来会影响我们的很多的模式吗?变得更好的去保护和开放?

赵声良:我们过去一直担心的游客太多了,对洞窟造成影响,那么洞窟它就得限制,人数不能太多,同时对我们保护始终是一个压力。通过这段时间我们来思考,通过网络、通过新的科技手段、通过新的各种媒体,我们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

所以我们最近在筹备建设新的游客中心的时候,我们就考虑到要通过数字化的手段展示,把敦煌艺术放到这个展厅里面来展示,让大家看的更好,看的更真切,更舒服。将来万一洞窟,比如说我们在下雨的时候停止开发什么的,那么游客也可以在展厅里面看到真实的敦煌,看到更丰富的内容。现在游客进到洞窟往往是受时间限制,我们不能那么尽情地看一个洞窟,看到十几分钟要走了,你不走了下一批人进不来了。那么将来我们再通过数字化的手段,虚拟的一个洞窟里面,你可以尽情的看,看多长时间都可以。

其实对于我们敦煌来说任务很多,比如说保护,然后研究,其实还有一个对外交流。那么这一次疫情期间,是否也是很严重的影响了我们对外交流?将来怎样去弥补它,或者说已经用云或者互联网在进行相关的这种改?

赵声良:今年对我们的影响确实是很大,我们敦煌研究院一直在对外交流方面非常活跃的一个单位。那么今年上半年我们的学者到外面,特别是到欧美国家进行学术交流的都基本上停下了。我们原来计划的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举办的展览,本来是计划4月份要开展的,现在也不得不取消了。对外展览对外交流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我想只有等疫情恢复之后,我们想办法再继续这方面的学术交流。

在展览方面,我想我们刚才已经讲了,我们可以通过网络,通过云上的这种展览可以达到很多效果。所以我想我们今后要大力开发这样的网络传播的技术,让敦煌艺术在全世界各地都可以看得到,这是我们一个发展的方向了。今后我们也可以再通过网络跟国际的友人来进行学术讨论会,我们也在朝这方面努力。

现在在新闻当中也看到,西北环境气候方面的变化,也给敦煌的保护其实提出了新挑战,它主要是什么?

赵声良:西北地区过去下面都是很干燥的,可是现在雨水越来越多了。我们知道莫高窟是因为0多年来它是一个沙漠地带,很干燥,所以那些大量的壁画能够保存下来,一旦雨水多了,湿度超过了60%,那么莫高窟就很危险,它就会逐渐的被破坏了。所以我们很担心气候的变化,对敦煌石窟的保护提出了非常严峻的一个挑战。我们的保护研究者,我们的科学家也在研究各种办法来解决应对这样的气候变化。比如说我们今后设计的洞窟的门,它就带有科技的含量。这个门将来在正常情况下,是让它尽可能地通风透气。一旦下雨了,我们就让它的开关关住,让它跟外面的潮湿的空气隔离起来,隔离一段时间,等到不下雨了,我们再开,我们已经在想这样的办法,这是其中之一。当然还有很多保护的科技有待于我们去研究去开发。

从旅游开放的角度来看,我们也在想一些新的办法。刚才我们讲到我们要建游客服务中心,就是要用新的科技让游客在比如说天气变化不能进洞窟了,那么他可以在这样一个展示的中心来看到敦煌的这些相当漂亮的壁画艺术。

赵院长也有一个网友在提问说各处都在消毒,我们敦煌是否也要进行相关的这种消毒,但是这种消毒会不会影响我们的壁画?

赵声良:为了保护的话,洞窟内是不能做这种常规的消毒的,因为消毒液一喷到墙上可能壁画就坏了。我们现在只能控制在大环境做消毒,在洞窟内部我们尽可能开放大型洞窟,然后人是分批次进洞窟。这样人跟人之间的距离比较远,他不会不会产生这种疫情的传播。

编辑:张骥校对:何述倩审核:徐帆更多精彩推荐,请
1
查看完整版本: 熊猫与敦煌,疫情之下的国宝还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