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张岱年先生的文化学观点,本文对五凉文化的定义是指依托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西凉五个政权,在大至今天甘青宁南疆一带、小至今日之武威辖区范围内的前后演进、并存互动产生的,对中国历史有影响力的物质、制度、精神现象。不能因为西凉向东发展失败、未在武威建都而将之人为划出;也不能将虽然建都武威,称帝只一年多点,没来及形成历史文化积淀的隋末唐初大凉政权人为拉入。往前追溯,汉代凉州刺史部的经营是其源,往后唐代陇右道、元代阔端王辖区的伸展是其流。这是本区域文化与社会,特别是文化与政权关系,以及文化自身前后演进两个方面决定的。凉州与五凉在时间、空间跨度上都有区别,但重心是重合的,因此,其形成的文化也是互相关联,有机统一的。即便是那时的敦煌,也是五凉文化的组成部分,只是此后它在时间上的延续和沉淀文物的丰厚,已经大大超出“凉”字号政权的影响,成为今天博大辉煌,具有国际地位的一个独特文化现象;其丰富的洞窟、壁画、文献,也是研究五凉文化的重要资料、佐证。五凉文化在今天的武威积淀最多,近年建立的凉州文化论坛标志着武威已经担负起对它进行挖掘整理、研究弘扬的历史责任。
宿白先生在对中国佛教石窟源流考察后,提出凉州模宿白先生在对中国佛教石窟源流考察后,提出凉州模式说。我们回味凉州历史,感悟今日遗存,在五凉文化及其源流的蕴育之下,凉州模式,实际上不限于石窟,许多方面都有影响中国历史、现实的“凉州模式”。由之,凉州具有了著名历史学家赵俪生先生所称的中国中古时期“具有全国意义的三大据点之一”论。
本文拟从六个方面,对此进行抛砖引玉式地尝试性阐发。
一、在马文化上体现东西方思维差别的凉州模式
人们多为武威出土的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的工艺造型和美学价值惊叹不已,感慨它对壮怀激烈、勇往直前、奋发有为气质的淋漓表现。但是,这还不够,还应上升到它所代表的中华文化之高度,要从东西方文化的比较中去审视它的价值。
我们在西方文化的策源地欧洲,见到的天马形象是插了双翅而奔驰,跟他们的插翅天使是一个构思。折射着西方文化的分析、解剖、组合、外置嫁接的思维特征,难免有画蛇添足之嫌。
马踏飞燕则以马之疾驰,追星赶月,竟然踏上疾飞燕背这样一种绝妙的艺术夸张来烘托“天马”主题。意出自然,又远远超越了自然;是自然化的理想,理想的自然化。它体现出中和内生、顺势而为的思维特征,跟我国佛教洞窟中“飞天”形象“异工同曲”,又更加生动传神。是华夏文化中尊崇自然、天人合一思想,以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等昂扬向上,正大光明的精神气象,在视觉直观形式上的完美艺术表达。
二、对中国佛教石窟——凉州模式的再认识
年,著名考古学家宿白先生,综合武威天梯山石窟,酒泉、敦煌、吐鲁番遗存的北凉石塔,肃南、酒泉等地石窟,尤其北凉石塔空间上自东向西,时间上自前向后的形制和八卦等符号的变化,以莫高窟早期石窟及其壁画为背景,提出“新疆以东佛教石窟模式----凉州模式”的概念,并综括出凉州石窟有三个方面的大体内容。
认真阅读先生的论文,从石窟的形成环境、条件上分析,凉州模式实际还有两个显著特征:
一是魏晋时期南方佛教的特点是“究义理、开讲坛”,与之相区别,北方佛教是“重禅法、尚修行”。这一特点促使开凿者,充分利用青藏高原东缘山脉与蒙古高原戈壁沙漠交错的地理环境,形成“水边崖际开凿窟室,更是禅行观影佳处”的环境格局。
二是由强大资源配置能力的沮渠蒙逊北凉政权的参与,使洞窟开凿规模蔚然。与前凉国张天锡自升平十七年(公元年)邀请大月氏优婆塞支施仑在姑臧译经,共同形成我国早期由国家公共权力介入,组织开场译经、开山建窟、政教互依互助的佛教发展机制。这一点既不同于政教合一,也不同于政教分离,在机制上为云冈、龙门石窟乃至乐山大佛开辟了道路。
公元年即前秦建元二年是前凉国升平十年。乐僔和尚在这年,“架空凿岩,选窟一龛”开启敦煌石窟造像序幕。这是汉地有据可查的开窟滥觞,属于民间行为。时间上,它比前秦在公元年消灭前凉,早了整整十个年头。为乐僔和尚提供开窟所需的治安等公共产品的,显然是前凉张氏政权,而非同期并峙于河东的前秦苻坚政权。现在流行的莫高窟始于前秦说,起因于记载这一历史的敦煌唐代李先让碑文中“建元二年”的表述。碑文所以用前秦建元年号而不用前凉升平年号,多因李先让之祖是前秦陇西郡人,碑文以述祖为旨,这样说未尝不可。如果要说莫高窟开窟源头,则始自前凉,是凉王张天锡升平十年开启的,才算准确切实。莫高窟地区在前凉时期的这种民间开窟活动,为北凉政权组织大规模开窟活动提供了经验支撑。
三、海藏寺所呈现的中国古代园林——凉州模式
年10月,国家文物局原文保研究中心主任,天安门城楼、故宫太和殿、布达拉宫维修主持人、古建专家张之平,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副主任、历史建筑与园林博士高大伟一行四人调研海藏寺。认为前凉张茂筑灵均台与古井同时建成,有魏晋园林特点,可以说是曹操筑铜雀台的现实遗证。台上藏经阁有元代风格,庑殿式结构跟故宫太和殿规制相同。明清民国以降的寺庙式建筑、壁画和古树、古碑与之自然融为一体。古井的位置还说明,它有独立的泉域水文地质遗存,周边古地貌基本完整。上述文物遗存相互之间,形成了一个时跨年的建筑环境、遗产体系,是北京为代表的中国皇家园林、苏州为代表的私家园林之外,没有进入中国园林教课书的第三模式。其核心区古台、古井及周边古地貌很可能在国内独一无二;作为向工业化、城市化迈进的凉州城的一部分,其历史文化价值会走得更远。地方政府在切实做好周边控制的同时,可以积极申报,将其纳入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扩展区。
四、南市北宫的都城营建——凉州模式
陈寅恪先生《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论证的前凉姑臧城“南市北宫”格局,改变汉都长安城依《周礼·考工记》“面朝背市”模式,对唐代长安等后世都城的营建布局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一点,多为人知,但都城营建格局作为基础因素,对社会生活诸方面的影响,并未引起后来者的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