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大学毕业生心态扫描
每年的二、三月都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高潮期,不少人都是在这段时间和用人单位签约的。眼下四月已悄悄来临,一些还未确定工作单位的应届毕业生他们的心情如何呢? 多次面试已积累经验 冷静挑选找个好单位 经过一番忙碌、艰辛的求职经历后,多数还没落实单位的大学生反而能以一种平和、理性的心态去看待找工作。优秀毕业生小董找工作积极主动,可就业期望值过高,投出去的简历大多石沉大海,或面试后没有了下文,她一度心情很沮丧,但她现在告诉笔者:“我已经度过最焦灼、痛苦的时期了。求职期间的‘碰壁’反而让我正确看待自己身上所谓的‘光环’,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减轻自己的就业压力,没有了负担找工面试时反而发挥得更好。”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经贸学院的一名女生说她是班里少数没找到工作的学生之一,可她并没有心急如焚,“我是因为年初才准备简历,所以比别人推迟了找工。求职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的专业还比较吃香,找工作还算容易,如果在广州找不到合适的就回自己的生源地。” 而一些已经有机会签约的毕业生则处于观望状态,广外的Andy早在今年年初就被一间外企相中,条件待遇可观,但他只答应做兼职而不愿签约,“我不想匆忙签约后又大费周章地毁约,而且经过多次面试我现在已经擅长于求职了,我想再找更有发展前景的企业。” 经过求职经历的“磨练”,从希望到失望再到希望,毕业生学会了冷静地思考,择业的思路已经趋于理性和务实了。 找个培训班充电 加强就业竞争力 在应聘的过程中,不少毕业生发现多数单位青睐一专多能的人才,于是利用课余时间给自己充电,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某高校一名男同学告诉笔者他正在学开车,因为一些单位列出“会驾车者优先考虑”的条款,“如果找不到工作就去开的士。”他笑言道。而中文系的小瑜就报读了一个英语口语培训班。“中文是个万金油专业,找份工作不难,而且我也不想早早地把自己卖了。趁着现在课程不多,就上了个含金量高的英语口语班,既充实了生活也加大了日后找工作的筹码。”她说着还做了个鬼脸。看来大学生们都坚信“荒年饿不死手艺人”。 也有一些毕业生认为高学历依然是个金饭碗。广州某名牌大学的一名女生攻读“4+1”获得双专业证书后,仍没有找工作的打算,而是继续读研究生。她淡然地说:“虽然我比一般女生多读了四年书,失去了年龄上的优势,但我相信知识值千金,具备深厚的学识能够找到更好的工作。” 看到同学庆祝签约 自己感到空虚落寞 在普遍心态平稳的群体中,仍不乏一些紧张、焦虑的毕业求职者。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大学生无奈地说:“随着毕业日期的日益临近,加上父母经常催问,找工压力越来越大了。求职之前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可到了应聘的时候又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了。每每看到身边的同学陆续为能够签约而庆祝时,自己就特空虚和落寞。” 总体来看,应届毕业生的求职心态在竞聘的浪潮中越来越成熟,许多人在找工作这个艰难的过程中体会到了焦虑与期盼、失望与收获、压力以及抉择的滋味,同时也在这种体验中更了解了自己,了解了社会。虽然就业高潮已告一段落,但就业机会依然存在。一些乐观的学生认为:迟开的花不一定就不绚烂,找工作不在乎时间的先后,而在于工作与自己合不合适。那么毕业生应该以怎样的心态面对就业问题从而找到合适的工作呢?不少过来人强调:第一,不能盲目悲观或盲目乐观,一定要明确自己的就业方向,集中精力向之努力;第二,不要放弃任何有一点可能性的信息,把握每一次机会,坚持到底。华南师大学前教育专业一学生找了八九家幼儿园都未果,正当她疲惫、失落的时候,她面试的最后一家也是她最想进入的幼儿园,向她发出了签约通知。就业指导的有关负责人指出:毕业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给自己定位,找工作要积极主动,认真的发掘自己的真正兴趣和特长,然后在求职中更有目的性。